末日時鐘及其倒數之前…… | 環境資訊中心
社論

末日時鐘及其倒數之前……

2007年07月07日
作者:李永展(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候補理事、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理事)

末日時鐘(圖片來源:wikidepia)美國前副總統高爾製作的《不願面對的真相》一片,掀起全球關注全球暖化現象的熱潮,然而此一攸關地球命運的暖化警訊,卻不應被視為短暫的流行,因為它是如此真真實實地威脅著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我們或許對於人跡罕至的南北極劇烈融冰所意味的崩潰無所警覺,但在人類聚居的澳洲連年大旱、歐洲狂飆酷熱、亞洲水患頻傳、美洲旱澇交替的環境變異中,地球日益清晰的末日鐘聲,我們似乎再也不能拒絕傾聽。

1947年,在廣島核爆與核武競賽的陰影下,美國《原子能科學家會刊》(The 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提出「末日時鐘」(Doomsday Clock)的概念,提醒世人有關世界末日的意象(子夜十二點)及當代核爆的用語(倒數計時),並將當時的末日時鐘設定為23點53分。因為人類擁抱核武就像是擁抱末日,人類將發展自我毀滅的能量視為一種競賽,無異宣布地球末日已進入倒數計時。

此後,《原子能科學家會刊》每年都會根據全球政經局勢及重要事件調整末日時鐘。2007年,日趨嚴重的全球暖化促使科學家將末日時鐘由2006年的23點53分調快至23點55分。而更值得警惕的是,核武的啟動與否尚可受人類的理性控制,而全球暖化所造成的破壞,卻是一失控的連鎖反應,我們僅有極為微小的機會予以挽回。

根據英國記者作家馬克‧林納斯(Mark Lynas)總結科學資料與數據出版《六度:我們在一個較熱地球上的未來》(Six Degree: Our Future on a Hotter Planet)一書提出氣候模型預言:避免全球平均氣溫上升一度的機率等於零,避免增加二度的機率為93%,但前提是我們必須在未來十年裏,達成全球溫室氣體的排放減低60%的目標。而一旦這個目標無法達成,地球溫度將會一路升高,屆時自然界所有的回饋作用將加速失靈,而我們將再也沒有機會阻止地球走向毀滅的命運。

無論這個預言模型是否成真,但不能否認的是,碳排放對於全球暖化問題的確具有關鍵性的作用。國際能源署的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從1990年到2005年之間,每人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從5.73噸大幅增加為11.25噸,亞洲排名第1,全球排名18。台灣在碳排放的「貢獻」可說是名列前茅,而以生態足跡的概念表示,就2005年的排放數據換算,台灣的碳足跡為4.17公頃/每人,碳足跡總和高達9568萬公頃,大於26個台灣,這意味著台灣人一年所排放的碳,需要相當於26個台灣大小的森林才足以吸收。

此一驚人數據說明我們目前的消費型態所造成的環境負荷,遠遠超出自然所能容受的範圍。於是最迫切的問題便在於,我們如何在進入倒數之前,轉向永續的方向前進。就公共政策而言,調整能源供應、提高能源效率、綠色交通與科技必然是極為刻不容緩的一環;另一方面,在物質文明極度氾濫的生活形態中,我們生活中的種種細節,是累積地球走向崩潰的總和。因此我們所追求的永續生活,必須試圖扭轉傳統發展的思維,避免不必要的硬開發,學習種種對環境友善的生活方式,以共同維繫永續發展的可能性。換言之,做為地球公民的每一個成員,需要更多的友善創意與自決責任,發展各種因應暖化問題的提案,並且具體實踐在日常生活之中。

例如從一個簡單的「開窗」想法,便能引動一連串的行動方案:騎自行車以減少運具戶外排廢、運用具清淨功能的室內植栽取代空調設備等,當戶外與室內的空氣問題不再仰賴隔離的方式解決,便能實現開窗這樣一個小動作。於是,以自然風取代冷暖氣的消耗,每一度可省電6%,一個夏天可省3億度電,同時減少的二氧化碳排放更高達20萬公噸以上。

每一個事件的發生,都是下一個事件的前奏,拍動翅膀,每一個人都能引發蝴蝶效應。我們可以相信所有的良性循環就如同惡性循環一樣,其作用力都往一個更好或更壞的方向,以重力加速度的力道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