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03月07日
作者:劉小如
在丹頂鶴「丹丹」受傷被動物園照顧的期間,網路上的意見都是要求政府對台灣的民眾有信心,要求把這隻丹頂鶴釋放出來。沒想到一旦丹丹的健康恢復了,突然間牠變成非常不受歡迎的對象。
日本鳥類學者在1932年首度記錄了丹頂鶴在台灣的蹤跡,其後也一直被包括在台灣鳥類成員之中,只是這種候鳥在台灣出現的頻度並不固定,或許就像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固定但偶然會去的地方吧?沒有人會認為我們在平常比較少去的地方是外國人吧?為什麼丹丹突然像是已經失去利用價值的外勞,被認為不屬於這塊土地?丹丹只是一隻鳥,在諸多保育議題間的重要性原不很高,但是丹丹事件的發展卻讓我們看見,台灣的保育行動在許多階層都只剩下逃避負責這一招,許多台灣的保育尖兵也已經淪落到只會批評別人的地步。
或許幾個月來的輿論壓力把無辜的丹丹變成了燙手洋芋,讓可能接受牠的地方政府卻步,不希望這隻鳥被野放在自己的轄區內,讓自己必須擔起責任;原來打算照顧牠的單位也不再願意接受牠;平時對野生動物保育議題常常振振有詞的人,現在要不就是事不關己或裝聾作啞,要不就是主張將牠終生安養,要不就主張將牠遞解出境,要不就是放在「別的」地方。總之,只要不是野放在「我」的地盤中,「我」就沒有意見;若是要放在「我」的地盤中,「我」就反對。
在網路上屢次發言要求釋放丹丹的朋友們,你們可能是丹丹最後的希望了。你們可願意站出來組成團隊,協助願意接受丹丹的地區,分擔野放後的監測任務?你們可願意以行動證實政府是應該對台灣的民眾有信心?
丹丹不是垃圾場,請大家不要只想著如何把牠踢出自己的後院,請不要把丹丹變成是沒有人願意接受的「鳥球」,成為「台灣模式保育關懷」下的犧牲品。(寫在2005年3月3日「丹頂鶴何去何從」會議前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