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工作假期在台灣的發展,三年來相信已為許多人的心中撒下保育希望種子,然而,您可曾發現除了個人層面影響外,透過工作假期的媒介「由外而內」引入新觀念、技術、志工人力資源,正與在地「由內而外」的社區發展,交互形成一股重要的改變力量。
「究竟工作假期對於社區營造、社區產業會帶來何種效益?」如果工作假期是串連無數個人與土地的故事,那麼想要探討這個問題,可能必須回到「從前從前……」,探尋台灣環境資訊協會(TEIA)在台東縣利嘉林道,所播下的第一顆希望種子如何萌芽、茁壯。
改變在地居民「習以為常」的視野
「有一群人願意請假放下自己的工作,從外地搭五、六個小時的火車,同時自付這趟行程的所有費用,只為來到你家附近,幫忙解決社區裡污水處理的問題,他們在大太陽底下揮汗做工,依循生態工法挖池子,夜裡你會發現青蛙迫不急待來產卵,二、三天後他們留下初步完成的除污型人工濕地,返回各自工作崗位」
相信初遇此景象,你的目光很難不為這群人吸引,他們既不是政府派來的工程人員,做完工之後也不收費,卻像接力賽似地造訪,甚至自行攜帶工具與材料,為社區修復步道、營造昆蟲復育區。
2004年TEIA在台東縣利嘉林道首次舉辦的生態工作假期,就在上述的情境下,由來自國內外志工、非營利組織、企業群策投入、加上媒體持續地報導,形成一股「由外而內」的力量,讓利嘉林道居民從好奇觀望,漸漸發現二、三十年日復一日的生活環境,每天路過卻沒注意的地方,竟然蘊藏著外人如視珍寶的自然資源、考古文史。
跨部門合作的組織學習機會
對於一個偏遠部落社區,在發展上所需的軟硬體資源相當有限,因此,工作假期時而創造的跨部門合作,遂成為社區向外學習新觀念、技術的重要機會,其中包括多元的志工人力資源。
從首屆活動中的一個小插曲可知,「對於當地居民來說拿鏟子,鋤頭可能沒什麼,但是對於都市人,或是從沒作過這些事情的人來說,可能就會有不同的意義與安全性問題。」誠如太平生態農場主人許瑞明先生所言,「當初從TEIA團隊、拜耳公司方面,學習到活動事前、事中、事後每個環節的嚴謹規劃。同時也認知到,並不是每一個社區都會得到大企業的資助,必須以較為簡化的模式,有多少資源做多少事,發展適用於當地的工作假期。」回顧歷屆舉辦的志工假期模式,合作對象跨及民間團體、企業、政府團體、到協會&志工自行舉辦,截至目前已累積超過626人次(詳閱參考資料)。
來自各地的多元志工人力,持續為社區注入強心劑。近年來山村人口外流雖有緩和趨勢,但是隨著住民年壽增長,在外討生活的第二代年輕人,因為山村的困頓更有歸不得的憂愁與無奈。所幸,這幾年來協會推動生態旅遊及生態創意產業,導入志工假期的觀念與活動,為這個極度缺乏人力資源與新觀念的山村,注入一股活水泉源。
目前利嘉林道發展協會每年定期舉辦「志工回娘家」活動,並在網站上為假期志工開設專屬討論區,在地居民與外來志工之間,因此建立起深厚的情感聯繫、相互加油打氣。少了冷眼旁觀,多了疼惜關愛,如同利嘉林道便菜飯之美味,只有假期志工品嚐得到,因為這代表著居民們對志工最真摯的感謝。(待續, 下篇於7/25日刊登)
參考資料:歷屆利嘉林道志工生態假期一覽表(台東縣利嘉林道發展協會提供)
- 2004年第一期除污型人工濕地志工生態假期,國內\外志工夥伴約30人*3天=90人次
- 2004年潘宅第二期除污型人工濕地志工生態假期,約40人*1天=40人次
- 2005年啄木鳥家族老番社步道志工生態假期,約25人*1天=25人次
- 2006年ㄚ揚釋迦園志工生態假期,約15人*1天=15人次
- 2006年福特NBX蕨園步道志工生態假期,約80人*1天=80人次
- 2007年北縣勞工大學八色梅園與甲蟲志工生態假期,約45人*2天=90人次
- 2007年台東大學鐵甲竹筍志工生態假期,約30人*2天=60人次
- 2007年農業易遊網用承諾守護螢光志工生態假期,約30人 *3天=90人次
- 2007年蕨園志工生態假期,約30人*1天=30人次
- 2007年部落暑期課輔與探索活動計畫志工假期,約6人*15天=90人次(進行中)
- 2007年獨角仙竹筍志工假期,約8人*2天=16人次(預計0722實施)
- 2007年利嘉林道發展協會,完成整合性志工假期規劃,包括「辦理生態類志工假期」、「辦理環保類志工假期」、「辦理保育類志工假期」、「辦理文化類志工假期」、「辦理社團活動類志工假期」、「辦理資訊圖書類志工假期」、「辦理產業類志工假期」、「辦理人才培育類志工假期」、「辦理環境教育類志工假期」、「辦理會務推廣類志工假期」、「辦理公共建設類志工假期」、「辦理社區工作類志工假期」等十二項(詳見台東縣利嘉林道發展協會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