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步道私房故事 | 環境資訊中心
慢走.樂活

台灣步道私房故事

2007年08月24日
作者:高羚(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攝影者:唐蔚光

小姪女自從有了自己的裝備後,充滿興致,一直想走座高山試裝備。為做好萬全準備,我們常去家中附近的台北大學登山社。尤其登山社的指導老師伍元和,經常上山做調查,對台灣的步道瞭若指掌,更成了我們請教的對象。

伍老師建議要上山前,可要多看書、看地圖,對步道有基本的認識後再上山,並且多和當地人聊天,才能真正認識一條步道。「台灣的古道從清朝、經過日治時代打造成形,留下許多先民文化遺跡和故事,再加上林相多變,生物資源豐富,所蘊涵的人文景觀與自然美景,絕對可成為國際級的觀光步道!」他指出全台夠資格稱為「古道」的就有18條,最早清朝從台南、高雄逐條往北修築,一直到宜蘭的淡蘭古道,形成類似現今的縱貫路。從牡丹社事件後,才開始由西向東修出北路、中路和南路,像是關門古道和八通關古道,都還能看到清代的舊跡。日治時代則有更多撫番道路和部落間的聯絡道。

攝影者:陳芳宜

「像是好茶、阿里的部落聯絡道,駁砍都還很完整,路面也都維持六尺寬。當時日本警察派駐的駐在所,還可見到一旁有教當地原住民燒木炭供其取暖、賣錢的木炭窰遺跡。另外,你還可看到附近原住民所留下的石板屋和石板棺,藉以了解他們的文化。」伍老師一聊起古道中的故事便滔滔不絕,「再舉高雄的『六龜特別警備線』為例,全長53公里,每一公里一個駐在所,是當時日本人將整個東海道的都市名稱、結構,像是階梯、牆面……全都縮小並移植到此,真成了最天然的歷史櫥窗!」

經過伍老師的提醒,我們這才知道步道中也許一棵植物、一塊石頭甚至一個人,都藏有極豐富的故事,對於下週要走的八通關古道,也特別查了書和資料再上山,來確保自己不只是來健行,也同時有一趟深度文化之旅。

攝影者:張進翁有意思的是,在八通關古道中,我們居然遇到另一位伍先生──布農族的高山嚮導,正為了明年挑戰聖母峰而做體能訓練的伍玉龍大哥。聽曾從事山區設施營建工程的他聊起步道,又是另一番情調。「走八通關古道,不妨看看清代和日本人不同的建造工法。你看,清古道是在溪谷與稜線間上上下下,使用當地木頭做成枕木往外砌。而日本人所建的步道則沿者等高線緩緩上升,往山壁中鑿出可運送砲火的路。」聊到興起,伍大哥甚至拿起筆來,為我們畫出二者的工程示意圖。

伍大哥舉自己為例,踏遍世界各大洲各高山,除了因為愛山,他還熱中觀察各國的文化、公共建設和步道設施。像國外大陸地形地大平坦,人走在荒原中不會有明顯路跡;而台灣地小山高,生態脆弱,登山者走步道是對大自然衝擊最小的方式。「但是台灣雨量大,步道常出現崩塌,如果要建造最符合生態工程精神的步道,何不請水鹿來幫忙?」伍大哥沒有開玩笑的意思,從小浸淫獵人文化的他,深稔大自然和動物習性,建議只要在一些崩塌地附近找來幾頭水鹿,久而久之便可自然踏出60~80公分寬的路面。「真有意思的妙點子!」小姪女拍手叫好。「以後這條步道可不是馬路,而是鹿路哦!」

知道我們是第一次上高山,伍大哥熱心的提醒我們,到大自然中第一首要注意自身安全,所以要訓練好自己的體力、技術和使用裝備的知識再上山。十多年前即將攻頂聖母峰卻在最後關頭撤退的他,語重心長的說:「登山攻頂是其次,爬山過程中的充實感和伙伴間的情感交流,就讓你值回票價而不後悔。」獵人文化讓他學會對大自然敬畏,凡事順其自然,行程隨時因應天氣變化和隊友體力有彈性調整,才能確保大家的生命安全。畢竟,愛山、爬山,可是要維持長長久久的!

由於腳程不同,短聊之後我們便跟伍大哥道別。久久,小姪女還是滿臉的興奮:「台灣的山林和步道好好玩!充滿了各種有意思的故事,也能遇到有意思的人!」我點點頭:「是呀!只要我們準備好,這本步道立體故事書,隨時為我們展開喔!」

※本篇文章同步刊登於農委會林務局「國家步道導覽網」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