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新竹,您會想到什麼?風城、貢丸、米粉、玻璃製品、竹科……,除了這些之外,有一些人默默的在為新竹的環境努力,推動古蹟建築保存與活化再利用以及草根環保運動,才能讓新竹在保有高科技城市的光環之下,還維持一定水平的生活環境。
兩岸環境媒體交流14日以不同的方式認識新竹,新竹市在地人士包括新竹市公害防治協會創會會長黃提源、新竹市公害防治協會理事長鍾淑姬、建築師林志成、清大通識教育中心教授王俊秀、《園區生活雜誌》發行人黃鈞銘和交大土木工程學系教授劉俊秀,並吸引近40名清華大學學生參與。
新竹古蹟保存運動起於新竹火車站,新竹火車站建於1913年,是台灣現存最古老的火車大站,建築師林志成在1994年主導推動「新竹風、火車情」活動,以短劇、簽名、義賣、舞團表演等活動方式,吸引大家的注意,喚起民眾對於古蹟保存的認識,除了新竹火車站之外,新竹影像博物館、新竹市役所、新竹市消防博物館、玻工館、新竹之心與東大溝、清大北院等等,都是古蹟保存運動成功的例子。
「除了空間的美感之外,時間軸線所帶來的歷史感,是新建築無法比擬的。」在新竹市古蹟保存運動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建築師林志成這麼說。他也表示,政府對於建築物的政策常常是汰舊換新,但其實經過整修與設計,保留舊建築的主體架構,按照需求重新規劃空間以便再利用,除了保存既有的文化資產,更賦予舊建築新的意義,是一種縱向的文化傳承。
除了古蹟保存運動之外,草根環保運動在新竹也極負重要意義,新竹市公害防治協會理事長鍾淑姬回憶起李長榮化工廠抗爭事件,依然記憶猶新。李長榮化工廠是傳統石化產業,造成空氣污染和水污染,據說當時工廠發出的臭氣飄至附近交大和清大,學校師生以及附近居民成天都要帶著口罩。
鍾淑姬描述在1987至1989年間,剛解嚴、人民意識尚未完全抬頭的時候,一場長達450天的圍廠行動,除了烈暑、豪雨,還面對最惡劣的金權攻勢與國家暴力,在居民努力不懈之下,工廠內的產品無法向外運出,產品原料也無法輸入工廠,最終迫使李長榮化工廠遷出新竹,也成就了環保運動的里程碑。
另外,反竹科焚化爐也是新竹另一重要的環保運動。2003年至2006年的新竹科學園區污泥乾燥焚化爐違法燒廢溶劑問題,引起新竹市公害防治協會關注,鍾淑姬表示廢溶劑再利用條例中規定廢溶劑可用來當輔助燃料,燃燒比例為柴油的10%,但竹科焚化爐一天燒20噸廢溶劑,10噸柴油,明顯違法,且對當地環境與居民造成重大污染,透過陳情、抗議、訴諸媒體等活動,最後也成功的迫使焚化爐停止運轉。
《中外對話》王冬瑩表示,新竹古蹟文化保護的案例對於北京奧運的都市更新很有啟發性,並且想更進一步瞭解台灣綠建築對環境友善的例子。建築師林志成提到台灣推動綠建築,除原有的建築執照外,還必須通過節約能源的審查,台灣政府對於光電板的設置補助一半經費;另外授王俊秀補充說明,超過5000萬經費的公共建築,皆須有節能設施,包括設計節能、設備節能、管理節能三種。
《香港文匯報》上海辦事處主任章子峰希望將在台灣的所聽所聞,帶回中國參考,另外他表示台灣民眾的環保意識很深,但與日本相比,台灣處於無序狀態,欠缺對於大環境的整體規劃。劉俊秀則認為台灣威權解放至今也不過才20年,台灣的民主發展還處於過度期,尚未到達日本的程度,由下而上的民間力量還在發展中,由目前成果來看,台灣人是足以自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