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氣候變遷,民間如何行動? 國際NGO來台傳經驗(下)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面對氣候變遷,民間如何行動? 國際NGO來台傳經驗(下)

2007年10月22日
本報2007年10月22日台北訊,黃舒萱、林松億、吳萃慧報導

GFC:氣候變遷的解答 不是生質燃料

全球森林聯盟: Mr. Sandy Gauntlett 全球森林聯盟: Mr. Sandy Gauntlett 儘管各國開始重視再生能源的使用,然而近來生質燃料的管理卻面臨極大的考驗。來自「全球森林聯盟」(Global Forest Coalition,GFC)的高列特(Sandy Gauntlett)指出,即使是號稱潔淨的生質能源作物,在其生產的過程中也可能帶來其他負面的影響。

所謂生質作物,指的是以農作物作為原物料,用以生產如生質酒精、生質柴油等燃料。而目前常見的生質作物,包括:大豆、油菜、玉米、甘蔗、人工林木等等。因為生質燃料燃燒時所排出的二氧化碳,就是作物進行光合作用,從大氣中所捕獲的,理論上較不會增加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淨含量,因而可望降低全球暖化的趨勢。

然而,就在生質燃料逐漸成為許多科學家所推崇的明日之星時,卻也有了一些質疑的聲音出現。高列特來自紐西蘭,他說:「隨著大豆、玉米、人工林木轉為燃料用途,搖身一變成為高經濟價值而且需求量大的商品,將導致人們為大量增產,加速開發林地,造成原有森林的浩劫。」這對減緩氣候變遷來說,未必是項福音。

高列特並舉巴拉圭為例,為因應歐洲大豆的需求,巴拉圭的大豆種植面積擴增,國內大豆價格上漲,然而土地利用規定受到壓力,因此開放邊際土地的森林砍伐。取而代之的結果則是:大量的農藥使用造成生態污染、毒害與疾病;原住民失去原有家園,淪為環境難民。

另外,聯合國的一份報告指出,僅僅印尼西卡里丹曼就有500萬原住民因為農業作物擴張而失去家園與生計,全球估計有6000萬人面臨類似危機。高列特說:「這是一個荒謬的情況。」他表示,在生質作物的科學光環背後,我們討論的其實是如何調整生態系統以餵飽歐洲汽車,但是卻讓供應國的人民死於疾病、外來災難、農藥毒害與飢餓。

氣候變遷的解答應該是降低能源的使用,而不是以另一種形式對原有森林進行掠奪、對開發中國家的人民造成傷害。高列特提醒大家,在提倡生質作物的同時,應該要更審慎思考其管理方式與周邊效應,才不會讓科學的良藥反而成為毒藥。

氣候變遷無國界 小國、弱國受害最深

賽席爾公民團體聯盟Mr. Steve Patrick Lalande。塞席爾公民團體聯盟Mr. Steve Patrick Lalande。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影響,貧窮國家和海島小國被公認為最大最直接的受害者。來自印度洋塞席爾(Seychelles)「島國公民團體聯盟」的拉蘭第(Steve Patrick Lalande)指出,全球在氣候與環境改善策略與行動,對於全球經濟穩定與世界和平相當重要。他強調,環境正義、環保經濟、綠色消費等整合性策略行動,對於全球資源永續經營,有著因果關係。

塞席爾是位於印度洋、人口只有8.5萬的小島國。拉蘭第表示,塞席爾空氣新鮮、很適合度假,在全球國民快樂指數上名列21,在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標(human development index)上名列51,而且是聯合國內有名的環境保護典範國家之一。拉蘭第說:「這點與許多國家以國民生產毛額或是國家外匯存底作為國家地位表徵的態度很不同。」

拉蘭第表示,即使全球有許多國家開始為自然環境保育與綠色經濟發展作出努力,但是因為還有大部分國家的理念不同,導致像塞席爾這樣的島國,常常成為環境破壞的犧牲者。他表示,全球所有人都是環境的利害關係者。

拉蘭第建議,非政府組織應該加強自身的功能,例如彙集環境資訊與議題、參與政策研擬、推廣環境教育、散播環境資訊。此外,他也強調應加強訓練組織成員與政府及企業談判與商議的專業知識,以建立具體溝通的管道。

在全球環境策略作為上,拉蘭第強調發展綠色科技,施行消費環境稅,建立污染國實際制裁與受害國賠償制度,加強國際環保協議,並且應導正媒體對消費行為的影響力。在區域行動方面,他強調建立環保策略法制化,暢通環境政策的溝通管道,政府與非政府組織的功能分工,多元化及持續性的民眾環境教育與資訊揭露工作。

來自菲律賓綠色和平組織亞洲分部的貝拉司特羅(Athena R. Ballesteros)建議,亞太地區及全球受到威脅的低地島國,應該結合成為聯盟,與聯合國進行環境正義上的協商。

台灣的外交困境,在國際環境行動上也出現挫折。不過,與會的各國NGO代表都認為,環境行動並非仰賴中央政府,而是要由所有人來行動,由下而上,來改變政府政策。全球森林聯盟的高列特表示,NGO不只是參與行動,更要發揮影響力,說服其他民眾,讓政府減少對地球造成更大的傷害。來自羅馬尼亞前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官員蘇萬安(Pavel Suian)認為,NGO應該要多參與國際的環境會議、論壇,即便台灣政府不受國際認同,但NGO可以透過參與國際會議,將國家的聲音帶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