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產業遇上新科技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老產業遇上新科技

2007年10月25日
文字:于立平(公共電視記者);攝影:張光宗(公共電視記者)

宜蘭三星鄉,以種蔥聞名的鄉鎮去年宜蘭三星鄉的居民,打電話到「我們的島」,無助的訴說老農民對抗高科技的故事,我們才注意到竹科已經相中了宜蘭作為另一基地。記得那天我們到達現場了解狀況,村子裡的老人通通聚集在活動中心,期待著媒體的到來與關注,面對自己的土地要被徵收,老農民不知所措,從公平正義的角度來看,他們是被社會犧牲的一群,然而如果從理性的層次來看,或許我們真該好好思考,台灣到底需要多少座科學園區?為何要使用高產質的優良土地?真的只有科技才能帶動經濟嗎?在科技迷思的光環下,我們又失去了什麼?

宜蘭三星鄉,以種蔥聞名的鄉鎮,農人、蔥田、水圳,交織成一幅田園山水畫;好山好水的魅力,竟也吸引了高科技的目光,國科會預計將這裡,劃設為新竹科學園區的宜蘭基地,當老產業遇上新科技,傳統與現代開始產生衝突,純樸的小鎮,宛如面對一場暴雨來襲。

面對自己的土地要被徵收,老農民不知所措清晨,霧氣與濕氣籠罩著田間,雨後的三星鄉,流露出卸妝後的清麗氣息,村子裡的水圳,還遺留著混濁的痕跡,一條條的水圳,交錯田間、流經村莊,也流入每一戶種蔥人家。

張火爐老先生一家人,坐在自家的洗蔥池裡,熟練的清洗早上剛採收的青蔥,村子裡的每一戶蔥農,幾乎都從清晨四、五點開始洗蔥,這樣熱絡的場景,形成獨特的農村文化。

三星鄉是典型的農業鄉鎮,居民大多種植水稻、上將梨、蔥蒜,由於氣候潮溼多雨,又有優良的中性土質以及豐沛無汙染的水源,造就出台灣第一的青蔥產業,在地方還流傳著一句諺語「嫁種蔥、吃不空」。

種田種了好幾代,一家子的生計全依賴這片土地,這片土地維繫著家庭的感情,也讓家人的生活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即使在外地漂泊,總不會忘記自己的根在哪裡,畢竟故鄉的土地,永遠是最厚實的依靠。

農人、蔥田 、水圳,交織成一幅田園山水畫 村子裡的每一戶蔥農,幾乎都從清晨四、五點開始洗蔥 嫁種蔥、吃不空

長期以來,宜蘭縣的產業結構一直以農漁林業為主,純樸自然的美景,不只吸引觀光人潮,也塑造出生態縣市的形象;不過生態的口號抵不過高科技的光環,在人口外移以及高失業率的隱憂下,宜蘭縣配合「綠色矽島」政策,在縣內設置新竹科學園區的宜蘭基地,2004年縣政府提報8處場址,國科會選址委員會核定了3處優先場址,分別為宜蘭城南、五結中興以及員山內城。

由於員山內城位處於水源區,自來水公司要求擴大水源地保護範圍,因此最後決議改列三星鄉的紅柴林為第一期基地,紅柴林基地的範圍還經過二次變更,但變更的過程當地的居民並不知情,當聽到世居的土地要被徵收時,居民紛紛質疑政府黑箱作業,違反社會公平正義。

張火爐老先生所居住的萬富社區就是如此,於是老農民擔任起自救會會長,綁起白布條,和村子裡的居民,展開了漫長的陳情與抗議。

種田種了好幾代 ,一家子的生計全依賴這片土地 新竹科學園區的宜蘭基地 老農民擔任起自救會會長,和村子裡的居民展開了漫長的陳情與抗議

以青蔥聞名全台的三星鄉,早在1997年就已被宜蘭縣政府列入精緻農業區,優質的產地卻要變更為工業使用,作為光電、生物科技產業的生產製造基地,農民擔心未來水源遭受汙染,多年來建立的青蔥品牌會一夕崩盤,也賠上了宜蘭好山好水的形象。

土地本就應該適地適用,不能像點鴛鴦一般,大筆一揮就決定一切,從宜蘭基地的多次變更過程,就可以看出政府在國土規劃上的粗糙。

土地的傷害是不可回復的,在錯誤還沒發生之前,或許主事者該好好的思考,什麼才是宜蘭的根本?台灣又需要多少座科學園區?別一昧的迷思在科技的光環之下,最後成為失根的遊民……

以青蔥聞名全台的三星鄉,早在1997年就已被宜蘭縣政府列入精緻農業區 什麼才是宜蘭的根本? 土地代表著什麼意義呢?

採訪側記

土地代表著什麼意義呢?在現代的工商社會,許多人只把土地當作財富的象徵,如果回到最初的農業社會,會發現家族的結構、感情、生活,都是因為故鄉的土地而有更深切的連結,當看到農人父子、夫妻共同在土地上奮鬥,深切的感受到土地的重要性,也因為靠著土地維生,因此懂得珍惜,對於台灣才有更深刻的感情;而今都市發展,人人住高樓華廈,宛如架空的軀殼,人離土地愈來愈遠,當不再靠土地耕耘度日,土地變成只是人們口袋裡的Money Money,於是無止盡的剝削利用,直到最後一絲氣息……

【影音閱讀】公視影音中心──我們的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