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輕都市徑流對河川的負擔——西雅圖自然排水案例 | 環境資訊中心
生態工程

減輕都市徑流對河川的負擔——西雅圖自然排水案例

2007年10月26日
作者:廖桂賢(美國華盛頓大學博士生、地景及都市設計師)

因為仍有鮭魚迴游,西雅圖非常重視河川保育,在工業與家庭污水排放已經獲得控管的今天,對河川生態影響最大的就是都市徑流,都市徑流透過下水道排放到河流中,不但改變河流水文,其中所含的污染物也嚴重衝擊水棲生物,是河川污染的頭號問題。

為了減輕都市徑流對河川水文和水質造成的負擔,近幾年來,西雅圖開始嘗試另一種不同的排水工法:與其將各地的雨水徑流用地下管道收集起來一起排放,不如在地讓雨水入滲,既可減輕下水道系統的負擔,又可兼顧到水質的問題。

Growing Vine Street,結合了排水與公共藝術

Growing Vine Street,結合了排水與公共藝術

過去我曾撰文介紹這個概念,有興趣的讀者請參考街道排水設計的另一種可能:向西雅圖的「SEA Street」學習一文。西雅圖工務局的(Seattle Public Utilities)已經進行了好幾個類似的案例,他們的網站中有許多詳盡的資訊。

幾個值得參觀的案例如下,都可以在SPU的網站上找到更詳盡的資訊:

  Street Edge Alternative(SEA Street)Project 110th Cascade Project 110th Cascade Project 110th Cascade Project

  • Street Edge Alternative(SEA Street) Project
    地點: 2nd Ave NW, between NW 117th and 120th Streets.
  • 110th Cascade Project
    地點: NW 110th St, between Greenwood Ave N and 3rd Ave NW
  • Broadview Green Grid Project
    地點: N 107th St., from 4th Ave N. to Phinney Ave N
  • Pinehurst Green Grid Project
    地點: 共包含12 個街廓:from NE 117th St. to NE 113th St., 16th Ave. NE to 23rd Ave NE, and NE 113th St. at the intersection of 25th Ave. NE.
  •  High Point Community
    這是一個龐大的社區再發展案例,設計和規劃上盡量減低對環境的衝擊,尤其是在雨水徑流的處理上,是一個非著名的案例。地點:共包含34個街廓:from 35th Ave SW to High Point Drive SW and SW Juneau St. to SW Myrtle St. 
  • Growing Vine Street
    這是一個我強烈推薦的案例,結合了排水與公共藝術:
    地點:Vine Street between 5th Avenue and 1st Avenue
    網站:http://www.growingvinestreet.org/

Growing Vine StreetGrowing Vine StreetGrowing Vine Street 

除了以上的這幾個案例,最近西雅圖最老的購物中心Northgate Mall,也趁著擴建的機會一起改造了西邊的停車場。

Northgate Mall停車場原本Northgate Mall的停車場是非常典型、在美國各地都可以見到的光禿禿的停車場:大片的柏油,沒有任何綠化的植栽、沒有樹,可以想像這樣的停車場在下雨時會製造多少的徑流量。現在廠商在偌大的停車場中加入一個一個的植栽分隔島,和傳統植栽分隔島不同的是,這些綠化的區域都是凹陷,而非像一般高出路面。其實跟一般的分隔島的施工沒有太大的不同,不過是將水泥護緣開幾個洞,這樣柏油路上的徑流就能夠流到植栽區域,分隔島因此也具備了蓄水、滲水、甚至淨水的功能。

Northgate Mall的停車場雖然還在施工中,而且很多細節不盡完美,但廠商願意花點小功夫來讓排水「升級」,減低都市徑流對河流的影響,也是值得欣慰。期望台灣也能早日突破傳統,不要只相信昂貴又不可靠的下水道。排水,有很多不同的可能性的!

我一直以來介紹一些國外經驗的目的,不在於提倡台灣直接「複製」這些經驗,畢竟自然條件和國情文化不同,許多國外的作法是不能直接移植到台灣的。介紹這些經驗背後最重要的是,希望大家瞭解這些作法背後的精神,我希望讀者看到這些國外經驗是如何突破過去的舊思維,「精神」和「原則」才是我們該學習的地方,至於細節,則需要台灣的設計師和工程師發揮專業和創意了。

至於高度落差等細節問題,都是屬於設計上的問題,我不認為這部分是困難之處,真正困難之處在於觀念上的變革,因為,只要抓的住國外好經驗背後的精神,我相信聰明的台灣人覺得可以發展出適合台灣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