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銷人看無消費日 | 環境資訊中心
聰明綠生活

行銷人看無消費日

2007年11月23日
作者:邱高生(東方線上總監)

東方消費者行銷資料庫logo編按:一年一度的無消費日又要來了!平日催化消費者掏腰包的行銷人如何看待之呢?本文特別邀請東方消費者行銷資料庫(iSURVEY)總監分享他的觀點。

 

每個人無可避免的一定要當消費者,幾乎無時無刻都在消費,即使是在晚上睡覺的時候,別以為沒有白日的清醒就沒有在消費,睡覺的床、枕頭、棉被、鬧鐘…等,甚至於連屋子牆壁上的油漆也是消費而來的。若沒有了消費,很難想像那種生活會是什麼情景,大概只能像原始人,群居在山上的洞穴,用石頭作成的武器捕獵,生個營火烤食,用樹葉當褲子。一切回到最原始最為自然的生活,也許這樣就不用消費了。

消費,是人性。

但,事實上消費者並不能如此過著沒有消費的生活,若沒有消費,生活馬上會產生很多不方便,甚至是「苦」日子,試問現在有誰會願意放棄使用冷氣,在大熱的夏天裡自己搖著扇子乘涼?又有多少人會因為車子會造成環境污染而選擇搭乘擁擠不便的公車?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一般消費者是不會如此自虐地生活,以追求沒有污染的消費,頂多是偶而換個口味野營嘗試一下,因為這違反了追求舒適安逸的人性。

都是消費者惹的禍?

去年2006年國際「無消費日」,無消費日好朋友工作隊在信義商圈向消費民眾宣傳「少消費,大自由」的理念。行銷界常常會這樣說,因為有消費者,所以才會有市場,若消費者不消費的話,市場自然而然就會消失;現在是消費者導向的市場,有誰敢違背消費者的旨意,大概就準備要從市場消失吧!所以,因為消費而破壞環境,就是消費者的問題,若消費者不是如此地欲望無窮,自然而然就不會有那樣的消費市場。如果大家都甘願不吹冷氣,那當然就沒有人賣冷氣,夏日的用電量也會少很多,也不用耗用那麼多地球資源發電,而沒有冷氣排放熱氣,那室外的溫度也可能會低一點,就這樣我們就可以把這一切的環境生態破壞都歸給消費者。

這樣論說看似有道理,但仔細思考,生產者也可以因為環境生態的考量而不生產這樣的商品。只是利之所趨,有多少廠商願意眼睜睜地放棄市場利基,因為你不賺別人也會賺,所以大家就拼命地爭著賺錢,還管你環保生態會怎樣,先賺了再說。

環境生態破壞,消費者不是「元兇」 !

消費者在消費的過程中,對環境生態的破壞,我們似乎是無法能有多少的苛求,而且再怎樣苛責可能也是效果有限,畢竟是人性所趨,又如何能說改就改?這就好比宣導青少年的性行為,我捫再如何努力苦口婆心,也不可能根絕青少年的性行為,倒不如宣導怎樣才是正確不傷自己的性行為,這就是人性,同樣地,我們也不大可能要求消費者不要消費以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即使是減少減量消費也是相當地困難,效果恐日本以禪思融入Buy Nothing Day,圖片節錄自日本BND網站怕是相當地有限。

所以,要求生產者可能是最好的有效途徑,若廠商不生產塑膠袋,就不會有到處都是塑膠袋的問題,消費者大概只好乖乖地自備袋子,但廠商就沒錢賺了;若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統規劃運行完善,方便又快速,又有誰會想開車出去辦事,也不用為到處找不到停車位而感到困擾,或者騎機車,忍受風吹雨打日曬之苦,到底是誰沒把城市公共交通系統弄好呢?

結論:共創三贏的局面

科技的發展,確實也解決了很多的問題,但也製造了更多的問題,其中之一就是對環境生態的破壞,當科技的力量已經如此的強大,對環境的破壞力量也會越大,而且速度很快,以前科技未發達之時,想要砍掉一片樹林也是要一棵一顆地砍,是要辛苦地砍伐一段時間,而今運個拔樹的機器,一下子可能整片樹林就被拔光光。但我們不能說科技有什麼對和錯的問題,而是擁有科技生產的生產者,在使用運用科技的時候應該要更為謹慎,共創生產者、消費者、環境生態的三贏局面。

 

【延伸閱讀】

改變消費者,不如先推企業社會責任

 

延伸閱讀:廣告的心理原理廣告的心理原理:探討廣告背後的心理歷程 》

作者:楊中芳/著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1994 年 11 月 16 日

定價: 250元

這本書絕不是專為廣告從業人員寫的,因為廣告無孔不入地存在生活的每個角落;誰能破解廣告背後的心理謀略,誰就能當聰明的消費者!

 本書從廣告在市場營銷(行銷4P)的地位談起,讓讀者了解廣告到底能作什麼、不能作什麼。再來用傳播理論,解讀廣告主與消費者的溝通過程;市場需求、消費者行為的議題在這此部分多有著墨。依序用心理學上的動機、記憶、說服理論,解讀成功的廣告如何達成其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