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遇見園藝治療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那天,遇見園藝治療

2007年11月22日
文字:林燕如(公共電視記者);攝影:陳慶鍾、陳志昌(公共電視記者)

從植物的生命循環中,自然可以找到自己生存的價值跟肯定第一次聽到「園藝治療」,心裡就充滿好奇,什麼是園藝治療呢?近一步接觸黃盛璘老師才知道,平常我們跟植物的互動,就是園藝治療的一環,植物總是默默在我們的生命當中,扮演陪伴的角色,陪著我們一同感受生命的歷程,或喜、或悲,植物與我們之間,有著難以分捨的情感連結。

2002年4月,擔任編輯工作已有15年的黃盛璘,對未來突然感到茫然,決定放下一切,重新尋找人生的第二春。赴美期間,在偶然機緣下接觸到園藝治療,讓從小就喜歡植物的她,決定要將園藝治療做為人生下個階段奮鬥的目標。

園藝治療聽起來有點模糊,不過跟藝術治療、音樂治療拿來比擬,在定義上就比較容易讓人理解。所謂的園藝治療,就是透過植物為媒介,藉著人跟植物的互動,達到身心靈的解放。

2年後,黃盛璘從美國取得園藝治療師的執照返回台灣,為了推廣園藝治療,她四處演講上課,把園藝治療帶入不同的領域,像是居住在安養中心的老人,活動範圍跟接觸的對象,大多數較為侷限,於是黃盛璘設計一套課程,除了教導認識植物,也藉著植物,讓老人走出室內。其中一位80多歲的陳阿花阿媽,提起栽種的盆栽,臉上都是得意的神色,老師上課所提供的小苗,每一盆都是她的寶貝,仔細的栽種在陽台上。陳阿媽笑著說,要是颱風來之前看的話,陽台的花更漂亮,話語中充滿了遺憾。

不同於老人課程的安排,對於視障朋友的課程,黃盛璘在課程設計時,選擇香味跟外觀都具有特色的植物,讓他們從觸覺、嗅覺、味覺感受植物的存在。從來不曾種過盆栽的姿杏阿姨,第一次嘗試種植盆栽,對待植物的方式,就像迎接新的家人一般,滿心的期待與歡喜;詹秀惠則是更早之前,就接觸到園藝治療課程,在她心裡,植物早就跟家人一樣,每天回來第一件事,就是看看植物、跟植物說說話。詹秀惠說,過去看得見的時候,植物就在那裡,純粹欣賞著花開花謝,失明之後,則是透過植物,在心靈上得到慰藉。

平常我們跟植物的互動,就是園藝治療的一環          園藝治療,就是透過植物做為媒介,藉著人跟植物的互動,來達到身心靈的解放          除了教導認識植物,也藉著植物,讓老人走出室內

在看似雜亂的草盛園裡,黃盛璘用最接近天然環境的方式栽種植物,並逐步在課程中加入本土的藥草植物,創造屬於台灣的園藝治療。她認為,只要讓植物進入生活,看著植物從發芽、長葉、開花、結果,從植物的生命循環中,自然可以找到自己生存的價值與肯定。

一趟美國之行,黃盛璘藉著植物,找到了前進的目標。在每一次的翻土、種植和整理之間,跟植物的親近,同時也是跟自己的內心對話。大自然裡看似脆弱的植物,卻是生生不息地,展現出無比堅韌的生命力量。

採訪側記

第一次看到黃盛璘老師,就覺得她有一股溫暖的特質,讓人安心,和她的相處很舒服,就像是植物給我們的感覺。總是洋溢著親切笑容的黃老師,似乎一直都用好奇的態度,看著植物所帶給人的改變,在整個採訪過程中,她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所能做的,就是把植物帶進你的生活,真正在進行治癒行為的是植物」,植物到底有什麼神奇的力量呢?去接觸它,就能感受到它的魅力了。

對於視障朋友的課程,選擇香味跟外觀都具有特色的植物          黃盛璘          把植物帶進你的生活,真正在進行治癒行為的是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