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農業的美麗與哀愁――談WTO與台灣農業 四之四 | 環境資訊中心
自然人文

台灣農業的美麗與哀愁――談WTO與台灣農業 四之四

2007年12月30日
作者:林惠嫻、陳慧媗、黃虹瑜、黃馨儀、賴美雪、駱書玉

台灣省有機農業生產協會認證標章逆境中的求生――台灣農業新出路

WTO為他國帶來的殷鑑不遠,面對洶湧而來的進口農產品,憤怒的台灣農民要如何自保?有機農業、無毒農業、休閒農業、與漂鳥計畫等,正是近來台灣農業尋找的新出路,試圖在逆境中繼續求生,甚至開花結果。

石油危機 反思永續

早在1924年,即有德國人開始提倡有機農業,希望以耕作技術取代化學農藥。美國、英國的有機農業則開始於1940年代,但真正受到重視及推動則是在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人們開始自省對資源有限性與永續利用的看法。台灣有機農業的濫觴於1980年代倡導的「生機飲食」,推廣食用沒有化學農藥及肥料的蔬菜,標榜「無農藥殘留」的健康飲食概念。

有機農業的崛起在於環保健康意識的抬頭,其目的在於維持土壤的生產力及耕作,強調施用作物殘餘、禽畜排泄物的發酵堆肥,還有綠肥及其他有機廢棄物所作成的堆肥,均是保持肥力的良方。以耕作、輪作方式來維持土壤的地力,至於間作、生物防治則可避免蟲害及病害。

支持永續農業者認為技術不足以保證農業的永續性,如何提昇農村的人力與農村發展,才是「永續農業」的根本之道。因此,農產品的行銷與品牌建立是台灣農業面臨加入WTO的第一階段課題。 

生產履歷 迎戰WTO

吉園圃標章為了降低WTO對台灣農業可能產生的負面衝擊影響。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自1992年10月起,推行「農業產銷經營班整合登記及輔導」計畫,為了促使農業升級與凝聚共識,以團隊合作投入生產行列。透過組織的共同作業、經營、運銷,擴大經營規模,提高生產力,強化農產品的行銷品牌、農業技術的創新以及知識經驗的交流。

1994年開始推動蔬菜水果的「吉園圃」標章驗證制度,將農產品正式導入「生產履歷」。10餘年來國內已有1,500多個產銷班通過「吉園圃」的驗證,參與的農友數亦達兩萬以上。民眾更可透過農委會農糧署吉園圃宣導資訊網的「吉園圃識別號碼查詢系統」查詢CAS吉園圃生鮮蔬果的「生產履歷」。

近年來,國際又先後爆發層出不窮的狂牛病、禽流感等疫情,在歐美和日本等地掀起了建立強制性食品安全控管及追蹤體系的風潮。因此,歐盟已宣佈預定於2008年外銷歐盟農產品,全面實施產銷履歷制度。

日本政府今年起啟動「生產履歷制」,嚴格控管食品生產流程以確保品質,到了2010年,沒有取得認證食品,均無法外銷至日本。而日本是國內農產品外銷的最大市場,為符合日本市場的要求,台灣必須立即推動「生產履歷制」。因此,農委會於2005年選定了16項農產品率先推動建立「生產履歷制」。

有機栽培 無毒農業

國際美育自然生態基金會認證標章1995年,農委會推動經由各區農業改良場選定農戶辦理有機栽培試作,並積極辦理示範、觀摩及展售,1998年輔導農作物有機栽培生產面積合計579公頃,包括:水稻302公頃、果樹156公頃、蔬菜98公頃、茶22公頃,農戶數為668戶。至2000年有機栽培面積成長超過兩倍,達到1240公頃。其中蔬菜面積為300公頃,佔全省有機生產面積之24%,足見國內有機栽培生產面積快速增長。

目前,農委會農糧署輔導的三個驗證機構,國際美育自然生態基金會(MOA)、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TOAF)、台灣省有機農業生產協會(TOPA)等單位,進行有機農產品(包括水稻、蔬菜、果樹、茶葉)的驗證,目前已有300多個「有機農場」通過驗證。

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認證標章有機農產品申請認證程序繁瑣,特別是農地必須有長達數年的「轉換期」,期間的收成不能以「有機」名義販售,影響農民權益。而花蓮縣政府以獨特的好山水、無污染的農產環境優勢,自創「無毒農業」認證模式,以「洄瀾夢土,無毒農業」作為農業品牌,獲認證的農戶,不僅協助建立行銷通路,同時為產品「掛保證」,達到消費者與農民之間的雙贏。

花蓮縣農業局局長杜麗華表示,無毒農業是指生產無化學藥劑殘留的農漁畜產品,作業流程除遵照有機農業規範外,更強化生產管理及抽驗認證,縣府除成立無毒小組,引入食品衛生管理HACCP制度,邀請產、官、學界訂定無毒農業標準作業程序(sop),讓消費者看到「花蓮無毒農業」標章,等於看到無毒、純淨的品質。無毒農業與有機業最大差異在於,無毒農業生產戶必須經縣政府無毒農業小組嚴格評選,以及環境檢驗合格後,才可生產無毒農漁畜產品,而且沒有轉型期生產階段,可確保農民的權益。

其中,壽豐鄉農會以自然農法規劃示範園觀摩站,園區內生產蔬果30多種。總幹事曾淑懿強調,完全未施農藥、化肥栽培管理的蔬果,口感特殊,易讓人上癮,尤其經十幾年休耕農田,不僅讓土壤休養生息,歷經長時間未施化肥、農藥,農田回復到傳統農耕時期的純淨,正是推動無毒農業的最好時機。而來自花蓮富里鄉的「富麗米」,也成功的擴大行銷至日本。

花蓮無毒農業目前已有將近200位的無毒農戶獲得認證,除了在花蓮縣內農會體系超市販售,並設立網站(無毒農業行銷推廣網),成立無毒農業大聯盟,同年門諾醫院餐廳亦於2月17日加入推廣無毒農業,具有指標性的意義。花蓮縣政府於2003年推動無毒農業,由30位農民率先示範過程艱辛,隔年發行《希望在夢田~來跟花蓮無毒農業跳曼波》;隨著無毒農業生產戶的增加,於去年11月再度發行《希望在夢田第二集~花蓮無毒飲食饗宴》,向全國民眾分享這幾年來推動綠色革命,環保生產的成果。「洄瀾夢土,無毒農業」的成功,無非是農民對土地的愛護所堅持的理念,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的支持,成為最大的行銷推手。

農業轉型 活絡經濟

稻米是台灣農業的主力,全國稻作面積達35萬公傾,稻農約35萬戶,其中九成都是兼職農民。根據農委會統計,台灣加入WTO三年來,稻米產值下滑約53億元,農委會花在稻農休耕和轉作的經費,每年高達約140億元。稻米成為加入WTO之後,受衝擊最大的產業。

這數字的背後反應出台灣農業的逐年萎縮以及農村地區的人口老化現象,1992年,農牧戶口中65歲以上的高齡人口佔農牧人口之16%。隨著台灣社會的產業結構轉變,原本僅以生產為導向的傳統農業開始轉型納入觀光休閒服務產業型態。週休二日帶動下,休閒農業成為旅遊的一環。目前國內休閒農場有1,100多家,而真正通過申請、經由農委會准予籌設的僅265家。其中54家已通過正式評鑑,取得許可登記證。

以往休閒農業大多提供民眾體驗,搭配農產品販售為主要的行銷方式,缺乏生態保育與環境教育的人文關懷、深度的知性體驗。因此,行政院農委會於2006年6月29日召開「新農業運動」施政藍圖發表會,農委會主委蘇嘉全表示,未來政策將強調「創力農業、活力農民、魅力農村」,以均衡發展「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和「創力、活力、魅力」三力之永續農業為目的,並從六大施政面打造「全方位的農業」,讓台灣農業亮起來。

漂鳥計畫 農業新血

新農業運動漂鳥園夢計畫 行政院農委會推動新農業運動之一的「漂鳥計畫」,分「漂鳥營隊」、「漂鳥築巢」和「漂鳥圓夢」三階段進行,預計三年內號召千位青年農業生力軍參與。第一階段的「新農業運動漂鳥營」,開放給18~35歲的青年朋友參加,自今年7月7日開放報名起,一個月內便已額滿八成,原本僅提供840個名額,卻超過1,500人次報名。

蘇主委乘勝追擊,到全國6所大專院校農學院舉辦「漂鳥計畫校園巡迴座談會」,親自跟學子對談分享台灣新農業願景。並指出農民觀念改革與農業人才培育,將決定台灣農業的前景。「漂鳥計畫」的初衷是為了讓年輕一代快速了解並進入農業!

「新農業運動」啟動後,農業施政的視野將會擴大,並且強化農業行銷,讓全民參與、分享農業成果。行銷內容包括農業相關之人、地、物及新政策,如能順利推動「生產履歷」、「漂鳥計畫」、「休耕農地發展生質能源」、「稻米直接給付」與「建構綠色廊道」等新政策,相信台灣未來農業的發展將會走向精緻化與國際化!

新農業運動的願景與內容

本篇為2006環境新聞志工研習營成果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