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貼不是解決偏遠地區公共交通的萬靈丹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補貼不是解決偏遠地區公共交通的萬靈丹

2007年12月10日
作者:張維修(台大城鄉所博士候選人)、陳虹穎(台大城鄉所碩士研究生)

巴西城市庫力奇巴的快速公車系統;圖片提供:張維修日前南部五客運業者聯合停駛聲明,掀開了台灣公路客運政策擺盪於偏遠地區居民基本通勤權益、業者經營效益及政府補貼預算不足的難題,突顯官方或民間業者左右支絀的窘境。停駛問題除了直接衝擊到偏遠和弱勢通勤者的交通需求以外,後續恐怕成為全台灣偏遠地區公路客運路線之罷駛危機。

偏遠地區交通的主要問題在於長期以來,以政治選票換取增設路線的「社會同意」溝通模式,龐雜的路線成為客運業者的沈重負擔,而需要中央/地方財政的補貼才能延續;在政府財政有限,業者成本不透明的惡性循環之下,偏遠地區居民的交通權益很容易就被路線整併犧牲了。尤其,自立委選舉改為單一選區制之後,明顯可見的是各候選人政見議題層次將更趨向地方化,未來恐怕使偏遠地區客運路線經營的問題更為嚴重。

偏遠地區的交通問題是政治、社會福利照顧、財政、區域發展和交通工程的綜合症狀,以目前揭露的解決方案,例如:部分路線檢討整併、減班停駛、地方政府籌措財源增額補助等等,都無法根本有效地解決民眾交通需求,業者永續經營和政府財政負擔的相互衝突。

因此如何解決偏遠地區的公共交通,社會照顧與區域發展的複雜問題呢?取徑曾經被聯合國選為全世界最具創新能力的巴西城市庫力奇巴(Curitiba)或許可以刺激公私部門的政策想像力。該市研發的低底盤快速公車系統,尖峰時間運量可與紐約的地鐵效率相比擬,但成本只要1/40。透過全線單一票價的方式,可無限轉乘延伸城市郊區的路網;也就是說讓居住在偏遠地區的居民,能以低廉的交通成本到達城市中心各個不同地點。

這套快速公車系統,除了照顧偏遠地區的交通權利和城市尖峰的運輸效率;同時,為了平衡熱門路權與冷門路權的分配關係,他們改變過去以乘客數量多寡決定業者的利潤,而以每輛公車的實際里程數來分配票箱收入。這樣可以保證熱門路線經營者與偏遠地區經營者都各有優勢可以共同生存,不需要業者自行交叉補貼,更可以擺脫政府補助經營的依賴,以合理的成本利潤計價模式,徹底翻轉經營偏遠路線的經濟與社會價值。

以國外經驗為師,我們認為,補貼不是解決偏遠地區公共交通的萬靈丹,偏遠地區的交通問題不是單一的交通政策可以解決,或許,必須透過歸零思考方式,研擬各項整合方案的可能性。中央和地方的政府與政治人物掌握改革的契機,擺脫過去交通政策執行上的多重困境,從社會公平的角度出發,擺脫利益分配的窠臼,重新架構一套完整的方案,讓偏遠地區的人民也享有便捷公共交通的權力。

本文刊登於2007年12月6日中國時報

本文轉載自Counter Space 大院子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