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貝清藻類 摸蜆仔兼洗「庫」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養貝清藻類 摸蜆仔兼洗「庫」

2007年12月24日
摘錄自2007年12月24日自由時報台北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國人多認為蜆仔清肝解毒,但蜆仔還可以清水庫!環保署委託台灣大學進行以生物鏈淨化水庫水質研究發現,貝類可濾食造成優養化的元兇藻類,尤其是珍珠貝和蜆仔,只要每平方公尺1到3粒就可降低葉綠素濃度,充分達到摸蜆兼洗「庫」。蜆仔濾食效果相當好,但必須定期更換,才能降低水中氮磷,需以箱網方式置入水庫養殖。國內因集水區過度開發,水庫受到汙染,藻類大量繁殖,逐漸出現優養化,但整治相當棘手。

環保署表示,目前會造成水庫優養的有微細浮游植物、一般浮游植物和水草、水生藻類。一般浮游植物和水草可利用魚類攝食,細微浮游植物卻很難清除。另方面,水庫中常見的鯉魚和吳郭魚等,雖然會攝食藻類,但該魚種的習性常會翻攪淤泥,造成水庫底泥釋出營養鹽,反而造成優養化更快速。

環保署說明,研究證實蜆仔可移除氮磷,2007年新山水庫的藻類確實有減少趨勢,未來不排除逐漸擴大辦理,讓蜆仔來當清庫好幫手,小兵立大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