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憫蒼生的眼光‧大佛腳底的男孩 | 環境資訊中心
綠色影展

悲憫蒼生的眼光‧大佛腳底的男孩

2004年03月28日
引介:張明薰;圖片提供:綠色影展主辦單位

阿富汗大佛腳底的男孩2001年3月,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權轟炸損毀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世界遺產巴米揚大佛,舉世震驚。英國的菲爾格瑞史克聽到這個消息,便親自到阿富汗,想用鏡頭紀錄人類文明的遺產。但是他卻發現,有許多因戰爭而流離失所的難民居住在巴米揚大佛附近的洞窟中。這群人的生活引起了他的興趣,因此他花了一年的時間,以一位名叫米爾的8歲男孩為主,拍成了紀錄片「大佛腳底的男孩」。這部片被選為今年宜蘭國際綠色影展的兩部開幕片之一。

阿富汗巴米揚大佛巴米揚大佛已有1600年的歷史。對當地人而言,打從他們出生,大佛就在那兒,彷彿一種永恆的象徵。村民都是回教徒,藍色的清真寺圓頂和佛窟並立,叫拜的吟唱回蕩在佛像耳邊,這樣的景象正是阿富汗被戰爭蹂躪前的寫照。在一位當地老人口中,這兒以前是「真正的兄弟之邦」,中亞和西亞各民族在此和平共處,土地富裕,作物豐饒。更重要的,沒有外國人來干預他們的生活。

阿富汗大佛腳底男孩的笑容一切的問題始於和他們不相干的美蘇冷戰,身為前蘇聯的鄰國,阿富汗莫名其妙捲入了戰爭。美國在阿富汗訓練了一批恐怖份子,1979年,蘇聯軍機轟炸阿富汗,引起激進回教徒的不滿,聖戰組織又趕走了俄國人。此後20年,阿富汗國內派系紛爭,戰事不斷,直到今天塔利班政權被推翻,臨時政府成立,將來仍是未知數。

從導演的鏡頭中,我們可以看到20年來的戰爭對環境的摧毀是多麼徹底。滿地廢棄的軍需品、彈殼、生鏽的罐頭、坦克車如巨獸的殘骸,東一部,西一部,大地寸草不生,塵土飛揚,土地再也長不出作物來。住在大佛旁洞窟中的人們,每天必須忍受礦坑般的空氣品質。

阿富汗大佛腳底的孩子們 從小男孩米爾和他周圍的人身上,可以看到人們面對生存展現出來的韌性。在坦克炮管下,人們還是興高采烈的玩球。臨時政府的官員搭機前來巡視,人們在荒蕪的地上鋪著紅地毯列隊歡迎,甚至準備了五顏六色的假花送給貴賓。每天處在半飢餓狀態,米爾還是對各種事物充滿好奇,童稚的心帶著愉悅觀察世界。他和同伴帶著導演參觀被轟炸的歷史遺跡,以前的皇宮、石室、狹窄的階梯,都是孩子玩耍的最佳場所。古蹟在人們心中留下的記憶之所以深刻,是因為親近生活的緣故。沒有人會對鎖在鐵柵欄後保存完善的古蹟產生感情。

大佛不只是文明遺產,更是精神的圖騰。大佛原先所在之處空蕩蕩的大洞,彷彿活生生展露了執著與分裂造成的無法彌補的缺憾。諷刺的是,摧毀了塔利班政權、讓當地人重獲安全感的竟然是始作俑者之一的美國。不禁讓人感慨歷史多麼會開玩笑。

片段的光景,人們的話語和歌唱,交織了大佛腳邊的眾生相。最後米爾一家人又回到原來居住的村莊附近,人間聚散、歷史更迭,不也只在剎那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