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01月15日
摘錄自2008年1月15日聯合報台北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環保署委託中央大學進行的酸雨調查顯示,近15年來全國除了嘉義、台南、恆春雨水pH值平均在5以上,其他地區都呈現人為汙染的酸化現象。提醒民眾酸雨有害人體,最好不要淋雨。整體而言,北部酸雨較南部明顯,北部酸雨頻率占7成5、高雄6成2。雨水最酸的地區在陽明山鞍部測站,pH值只有4點4。
調查顯示,台灣酸雨每年直接經濟損失達10億元,間接的生態損失達100億元。 中央大學團隊表示,經濟損失評估包括森林、河川與湖泊、生物多樣性、農作物、建築與材料、以及人體健康。以農作物為例,酸性汙染物質(如二氧化硫)的直接影響是造成農作物生長不良,間接影響指的是二氧化硫的沉積造成土壤酸化。
調查同時發現,台灣地區15年來酸雨區域出現位移。過去都市酸雨比郊區嚴重,這15年來卻反過來,都市稍有改善,郊區反逐漸惡化,連恆春、嘉義、台東這些過去沒有酸雨的地區也出現酸雨。 台北、高雄兩都會區的酸雨pH值近年來已逐漸上升到5,研判可能是10多年來對都會區工業、交通汙染的硫化物管制達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