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生質燃料的隱憂:恐加速暖化且侵害人權 | 環境資訊中心
深度報導

發展生質燃料的隱憂:恐加速暖化且侵害人權

2008年02月14日
本報2008年2月14日綜合外電報導;陳維婷、鄭佳宜編譯;莫聞審校

威斯康辛州的玉米田。圖片來源:ENS

生質燃料原本是許多人寄予厚望的抗暖化救星,但隨著需求日益攀升,其負面效應也逐漸顯露。2月初兩份最新研究報告紛紛指出:為生質燃料清出大片農地來種植穀物,對緩和全球暖化趨勢恐怕會會適得其反。不但會比使用化石燃料排放更多二氧化碳,還侵害了原住民的生存權利。環保團體因此呼籲各國政府應暫緩生質燃料計畫,改以節能、提昇能源效率的方式減少排放。

為了生產生質燃料而大規模種植燃料作物,對環境方面的衝擊已衍生越來越多爭議,這兩組研究不約而同針對目前將自然生態圈改為農地的現象提出警訊,認為此舉會釋出大量二氧化碳,而使用生質燃料並非如預期有效避免化石燃料所造成的環境傷害。

和化石燃料相比,燃燒生質燃料的確釋出較少溫室氣體,但為此而清除自然生態系,卻可能在數十年間因土壤分解或火燒植物而產生更多二氧化碳,且農作物吸收的碳量還少於原有的生態系。

美國自然保育協會(Natural Conservancy)與明尼蘇達大學合作,研究美國、巴西與東南亞等地生質作物的栽種情形。他們發現雨林、泥炭地(peat lands)與草原一旦被開發為農地,轉種玉米、甘蔗、棕櫚和大豆等,會釋放出植物與土壤儲存的二氧化碳,整體排放量遠遠超出所取代的化石燃料排放,高達17到420倍,反而造成更嚴重的暖化威脅。

研究也指出,只有利用廢棄農地種植多年生的生質作物,或以回收的植物製造生質燃料,避免破壞生態系或干擾土壤的栽種方式,才能達到真正的「零排放」。詳細的研究結果發表在2月8日的「科學」(Science)期刊。

享受生質燃料好處前 先欠下「碳債」

自然保育協會的科學家法喬那博士(Joe Fargione)表示,這份研究提出一個問題:「這樣的轉換值得嗎?令人驚訝的是,答案是否定的。」法吉恩表示:「自然環境所蘊含的豐富碳存量,在轉為農地的過程中損失無可計數;將自然自然生態系改為生質燃料農地並無法減緩全球暖化。」

研究團隊稱此為「碳債」(carbon debt),在實際使用生質燃料以減少溫室氣體前,便需事先償付的代價;這筆債款所達天文數字令他們預測,生質燃料在解決全球暖化上可能是弊多於利的策略。

法喬那說,以二氧化碳排放量而言,現有的生質燃料比化石燃料更「不環保」。此外,生質燃料需求增加不但帶動糧食價格上漲,還促使更多原始森林或草原被開發成農田。

法喬那強調,同樣面積的土地,若透過太陽能或風力發電,可產生更多的清淨能源。各國若希望繼續發展生質燃料,在制定相關政策時,必須將可能造成的土地利用改變也一併考慮,才能有效降低溫室效應。

大規模開發 侵害弱勢人權

生質燃料除了沒有實質的減排效益,還對許多弱勢人民的生存造成威脅。根據地球之友(Friends of the Earth)與兩個人權團體於11日聯合發表的調查報告,棕櫚油公司剝削侵犯印尼的原住民,不但以暴力強迫他們放棄世代居住的土地,栽種棕櫚施用的化肥與殺蟲劑也污染了水源。

報告估計,印尼約有6千萬到9千萬人依賴雨林維生,森林被開發為棕櫚田後,許多原本能自給自足的村落變得沒落而窮困。棕櫚油公司以賄賂、詐欺或威脅的方式取得土地,承諾提供的各種社區建設卻鮮少實現,居民與棕櫚油公司之間的衝突糾紛超過500件。

印尼是世界最大的棕櫚油產地,目前已有730萬公頃的油棕櫚田,印尼政府甚至計畫在2020年前擴增2千萬公頃。報告指出,棕櫚田開發侵犯了當地居民居住、工作、健康飲食的權利,消失的不只是印尼珍貴的雨林,還有無價的原住民文化。報告最後做出結論,印尼政府固然應對國內棕櫚油田開發負起責任,但歐洲各國更應大幅檢討推動棕櫚油作為生質燃料的行為。

歐盟議會在1月底提出2020年的減碳目標,計畫讓生質燃料佔運輸用油的比例提高至10%。雖然為了減少對環境的破壞,提案中特別規定生質燃料必須符合低碳永續標準,但生產過程對人權的影響並未列入評估。

地球之友呼籲歐盟放棄提高生質燃料比例,避免棕櫚油需求上升造成更多破壞,並嚴格要求棕櫚油公司落實環境與社會責任。他們更建議歐盟以其他方式減低運輸相關排放,包括提昇汽車油耗標準,推動公共運輸與單車系統等。

作為替代方案 再生能源業者仍肯定

不過,企業界代表、美國再生能源協會會長丁尼恩(Bob Dineen)則以為這些研究頗有未盡公允之處:「生質燃料並非當前能源或環境危機的萬靈丹,但確實在價錢和環境代價都益發昂貴的化石燃料之外,提供另一種選擇。」

法喬那則表示:「我們需要同步開發更多方式來解決氣候變遷問題──沒有萬靈丹,但有許多循序漸進的策略,生質燃料可能為其中之一,但是在不將自然環境轉為農地的前提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