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研院「環境與能源研究小組」的四點質疑
2月18日中研院「環境與能源研究小組」針對地球暖化議題,提出對於新政府的能源政策建言,但各方焦點似只集中在李遠哲先生的核能立場,以印證民進黨的廢核政策不當、拖垮台灣經濟等。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謝長廷先生則模糊指出:「民進黨的主張是說不要蓋新的電廠,核四不是新的,所以要不要反核,還可討論」,而國民黨總選參人馬英九先生亦表示「不但要續建,且要速建」。以上種種,使得民間力量長期累積促成的「非核家園」共識,將更被束之高閣,也讓人憂心反核議題及能源政策難以回歸理性討論。
其實建議書中的大方向,包括儘速通過溫室氣體減量法,訂定減量目標、厲行節能、改善產業結構、促進能源多元化等,都與環保界平日所倡議的符合,但細看具體執行措施時,卻大相逕庭,我們無法理解為何國內最崇高的學術機構,在對外說明的建言書中,竟然會產生如此嚴重的邏輯矛盾?
我們在此必須提出下列4點質疑:
1.為什麼耗能產業政策有選項,能源政策就得「非核不可」
建言書中面對二氧化碳排放量將佔全國10%的台塑與國光這類高耗能產業,能彈性提出個「嚴格限制」與「容許加配套」兩選項,面對能源配比卻未提供任何情境選擇。
能源結構與能源需求量是一體兩面,當執迷於高耗能產業時,自然無法擺脫對集中式電廠的需索。我們更需指出的是國內鋼鐵廠的二氧化碳排放密度約2.1噸,是美加的1.3倍;而火力電廠上,無論是興達與台中火力電廠,其排放密度亦較歐洲同級電廠高出30%。不思考既有產業製程與電廠的改善,近乎直觀式擁抱核電為救贖,則令人懷疑此建議書僅是未兩大開發案尋求解套。
2.不願面對核能安全與核廢料的兩大前提
該小組指出核四續建、現有核電廠延役與新增機組有兩大前提:確保核能安全及妥善處理核廢料,但難以置信的是整篇建言卻從未分析此兩大前提能否達成,彷彿兩個禮拜前報導沸沸洋洋的「台電擅改核四廠設計,違規變更達395處,造成安全危機」事件從未存在;彷彿『核四工程近四年已發生6起意外,造成7人死亡』的事實,只是另一件公共工程無法避免的意外;而以為核電廠耐震設計不足的缺陷,僅靠「沒這麼倒楣吧」就可解決。而台北縣政府這2年來因核一、二廠核廢料貯存水池已超量所開出的3億元罰單,難道不也提醒我們核廢料的問題仍是無解嗎?
3.對核能與再生能源的敘述不對等
於建言書中,描述了燃煤電廠不易通過環評,再生能源發展技術不成熟,仍有環境衝擊,但卻未論證核能電廠在此方面的衝擊。難道自鈾礦開採、廠址興建到最終的核廢處理,對澳洲的原住民、金山萬里與貢寮的居民、蘭嶼達悟族人所造成的衝擊,都只是對抗氣候變遷所需的機會成本,也都屬於李前院長所指稱的必要之惡?選擇核能發電來因應溫室氣體問題無助於台灣永續發展,且將延緩、壓縮再生能源的發展時程及空間。
況且以產業發展的角度來看,節能與再生能源在台灣技術已臻成熟,只需政府在法令與政策上提供配套措施,好好的參考瑞典提出的「無油國家」,瑞士提出來的「兩千瓦社會」以及日本的「低碳社會2030」,將可讓台灣趕上世界的永續潮流,邁入低碳經濟時代,而非讓核電這種不管是技術與原料都仰賴國外進口的產業,吸取政府大量的補貼,還要賠上環境成本。
4.國外案例選項偏頗
小組為了論證『非核家園政策非世界的主流意見』,舉出了英國、美 國甚至中國為例子。但遺憾的是,卻未考量到更多實際案例與研究:
(1)歐盟於2006年所進行民意調查,顯示有61%的民眾表示既使因為核電為低碳能源,但鑑於其潛在危害,仍應減少其於發電結構中所佔配比。即使是在法國,支持增加核電佔比的民眾也僅有28%。
(2)根據普林斯頓大學Pacala與Socolow教授的研究,指出即使未來50年內,全世界的核能發電量增加3倍,能貢獻10億噸二氧化碳的削減量,但在此同時,若採用其他減碳措施,如「運輸系統的改善」削減量為核能的4倍,能源效率的提昇為核能的3倍,而「種樹造林」等的減量效果也為其2倍。因此若寄望核電作為台灣溫室氣體減量的壓箱法寶,無疑是個不切實際的想像。
(3)世界自然基金會於今年所發表的氣候解答(Climate Solution)報告,邀請的各國專家針對25項減碳技術(包括能源效率、地熱、太陽能、綠建築等),針對環境衝擊、社會接受度、成本等進行評分,核能是全部25項減碳技術中,分數最低的。更令人訝異的是核電不僅是社會接受度最低,各專家們亦認為其成本最高,故與大型水力發電以及不適當的生質能發展共列為負面衝擊遠大於正面效益的減碳措施。
身為環保界的一份子,很高興看到能源政策在總統大選的最後一刻終於被談出來,但令人遺憾的是,學者提出一份邏輯充滿矛盾的建言書,兩黨總統候選人就趨之若騖,不論是歪曲昔日主張,或強調速戰速決,全都為了選舉考量。無人注意到,被高高提起的核能政策到底隱藏了多少不願面對的真相?悄悄被放下的是一面說要節減少溫室氣體,一面卻對高耗能且溫室氣體排放量佔全國10%的台塑鋼鐵與國光石化兩大開發案的默許。
如同建言書所稱,想要減輕溫室效應,天下哪有白吃的午餐?但要付出代價的不應該是自然環境與弱勢民眾的生存權,應該改變的是整體產業與能源政策,應該改變的是追求經濟無限制發展的迷思!想挽救地球暖化危機,因應溫室氣體問題有更多積極的政策措施可以選擇,台灣的答案若是選擇高耗能產業與核電,不但是走回頭路,對於全球都在追求永續發展的時代,將會使台灣失去邁向為低碳社會的黃金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