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塑政策從2002年10月1日,由公部門開始實施。隔年1月,擴大到全國6萬2000多家百貨公司、量販店、超市、連鎖便利商店,以及有店面的餐飲業。三年的時間過去,環保署宣布,從今(2006)年3月開始取消第六類──有店面的小吃店限用塑膠袋的規定。限塑政策改變的原因為何?未來的限塑政策又要如何走下去?
根據環保署的資料,限塑政策推行的百貨公司、量販店、超市、便利商店、連鎖速食店,以及有店面的餐飲業六大類中,前五類的塑膠袋减量效果良好。限塑政策前,自備購物袋的比例不到兩成,但是政策實施後,自備或是用手拿的比例超過五成,每年可以減少將近2萬5000公噸的塑膠用量;塑膠袋的使用個數降低了75%,唯獨第六類的小吃餐飲類成效始終欠佳。環保署評估,在90萬次的稽查,卻始終無法見效之下,決定取消小吃店限用塑膠袋的規定,避免使用厚塑膠袋反而造成環境更大的負擔。
環保署的限塑政策,當年在塑膠業者抗議失業遊行與社會雜音不斷中,堅持上路,目的就是從資源永續的觀念,期待改變民眾「用過即丟」生活習慣。三年過後,如今因為查緝狀況不理想,宣告放棄。許多環保團體不免失望,認為第六類限塑政策的棄守,會讓未來只要與民眾生活習慣有落差的環保政策,更加窒礙難行。少用一個塑膠袋,真的很困難嗎?根據估算,台灣每年塑膠袋的使用量大約在10.5萬噸左右,其中購物用的塑膠袋每年6.5萬噸,數量將近200億個。平均每人每天在生活中要使用2.5個塑膠袋,每人每天如果能夠少用一個塑膠袋,就能夠為塑膠袋減量40%。
PLA穀物生化袋,是塑膠袋的替代品之一,雖然它的成本比較貴,也不透明、賣相較差,但是台灣現在已經有一家連鎖麵包店,自願成為第一個全面改用PLA穀物袋的商家。以麵包店每天生產上萬個麵包計算,一年可以少用上百萬個塑膠袋。而台北縣的柑園國中,學生從來不用塑膠垃圾袋,改用閱讀過的報紙舖在垃圾桶上替代。學生更從五年前開始,在入學第一天就先製作一份自己專屬的餐具,三年在校時間,全都不用免洗餐具。
柑園國中的生活環保與環保署規畫不謀而合,從今(2006)年7月,環保署將推動全國公家機關及各級學校,禁止使用免洗餐具,改用可重複清洗的餐具。環保署長張國龍表示,限塑政策中、長期更將從源頭課稅與塑膠袋回收的方向,一步一步地達到塑膠袋減量的目標。限塑政策在台灣推行三年,考驗的是國民的生活習慣與環保意識,限塑政策對小吃店的放寬規定,突顯了政策與民眾觀念落差的窒礙難行。少用一個塑膠袋,真的那麼難嗎?也許每個人現在就從自己的生活做起,試試看每天少用一個塑膠袋,為自己培養珍惜資源的習慣,也為環境的永續盡份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