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二仁溪沿岸的廢五金、熔煉業,就必須提到一個村莊──灣裡,它的發展與二仁溪的生命息息相關,而過去從事廢五金,今與環保團體合作一起守護二仁溪的蘇水龍,又如何看待這段歷史?
灣裡位在台南市西南方,西邊臨海,南邊以二仁溪和高雄縣為界,早期在這裡生活的居民日子並不好過,既沒有肥沃的土地,也沒有豐富的海洋資源,許多人靠著回收破銅爛鐵貼補家用。民國50幾年,高雄港的拆船業發達,有一位腦筋動得快的商人,在這些大船開回台灣拆解的最後旅程,順便把美國廢棄的汽車、電子通訊設備也運了過來,並且找上灣裡的回收業者,開啟了廢五金時代。
一開始主要回收銅、鐵、鉛這類的金屬,民國60幾年,當回收金、銀等貴金屬的技術出現後,廢五金產業快速地蓬勃發展,在民國70幾年達到高峰。當時灣裡家家戶戶都投入廢五金回收業,鄰近的村莊也加入淘金的行列,在全盛時期,約有10萬人從事這個產業,廢五金讓貧窮的灣裡變成爆發戶,台南市賣港貨的街道以及酒家,主要都是灣裡人在光顧,計程車每天晚上,就在路邊載客人到市區買東西。
在極盛時期,一天進口的廢五金高達100個貨櫃,廢五金堆滿了整個灣裡,在村子裡甚至找不到一塊空地,廢物金酸洗或是燃燒產生了各種顏色的煙霧,讓灣裡的天空曾經嚴重到快要看不見太陽。
熔煉業是在60年代發展出來的,因為產業上下連結的需求,廢五金產業所生產的各種金屬,就交給熔煉業,再精煉製造成各種成品,廢五金加上熔煉業,所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在媒體報導後被政府盯上,最後廢五金業者被集中到灣裡的廢五金專業區。
民國72年成立的灣裡廢五金專業區,當時進駐了上百家廠商,但規模都很小,無法做好污染防制的工作,於是政府在民國 82年祭出鐵腕,禁止廢五金進口,結束了灣裡歷時30幾年的廢五金時代。許多業者跑去中國、越南、印尼等比較落後的國家繼續做廢五金,中國現在是國際電子廢棄物的去處,也重蹈覆轍地走上台灣過去的錯誤。
二仁溪沿岸違法的熔煉業,於90年代初期在環保署強力掃蕩下結束。回顧這段歷史,灣裡的富有,其實是犧牲環境換來的,當時所有的廢水、廢棄物大都進入二仁溪,一直到現在,二仁溪仍然承受著這些惡果。
現在投入環保工作的蘇水龍,與環保團體合作一起守護二仁溪,他最大的期望,是希望二仁溪能恢復當年的生機,在茄萣鄉這塊當初棄置印刷電路板,環保署清除後恢復原貌的溼地,便由他所屬的舢筏協會所認養。
側記
每次做二仁溪的專題,黃煥彰老師都會找蘇水龍來協助,從漁塭堆廢鋁渣、二仁溪河川志工巡守、到這次的河岸廢棄物,更是與他直接相關,因為他是灣裡人,也做過廢五金,當他談起這段歷史,其實有點感慨,他也覺得廢五金應該結束,因為業者積習已久、政府難以管理,與其繼續污染環境不如直接斷絕源頭,但蘇水龍認為,我們現在仍然產生著各種電子廢棄物,應進入回收管道妥善處理,隨便堆置一樣會造成污染,而且這其中許多物質值得回收再利用,但重點是必須做好環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