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台灣應掌握低碳社會發展趨勢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學者:台灣應掌握低碳社會發展趨勢

2006年02月17日
本報訊(李育琴報導)

世新大學公行系助理教授林子倫認為氣候變遷所帶動的產業結構改變是一種不可避免的趨勢。京都議定書於昨(16)日生效屆滿週年,參與2005蒙特婁締約國大會的學者林子倫認為,氣候變遷議題非僅是單純思考如何減碳,全球在碳交易市場、新能源產業,以及節能服務業方面,已積極啟動。台灣雖非京都議定書締約國,在政府、地方和產業上,應更主動參與國際討論、進行調整,並掌握趨勢發展。

林子倫現於世新大學公行系任助理教授,他是應綠色公民行動聯盟之邀,以「京都議定書的理想與現實」為題進行講座,探討這項為控制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國際公約,從生效至今,國際間的因應態度與應變方式,以及台灣在這場對抗全球暖化的戰役中究竟處於何種位置。

去(2005)年11月28日在加拿大蒙特婁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十一次締約國大會(COP11)暨第一次「京都議定書締約國會議(MOP1)」,由於台灣非聯合國會員國,無法參與簽署京都議定書,自然不在主辦國加拿大的受邀名單之中,但是高雄市環保局以民間團體的名義,與在加拿大的Green Club團體合作,向加拿大政府申請認證,因而得以獲邀參加。高雄市並在蒙特婁會場設置展示攤位。

參與高雄市溫室氣體減量盤查的林子倫此次也與代表團一同前往蒙特婁,他表示,受限於台灣的國際地位與中國政府的關切,我們無法以官方代表的身分參與國際討論,但是全球變遷不會等人,台灣不應再以非聯合國會員國為藉口,自外於這場對抗全球暖化的戰役,應該積極參與各國投入低碳社會的思考與產業結構的調整。

他並鼓勵國內NGO團體以不同的管道,透過在國外登記成立,或以媒體身分申請認證,主動參與國際間多元的互動與討論。

台灣未加入先進國家的行列,針對溫室氣體排放主動提出減量期程,環保署於16日出爐的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中,僅以未來溫室氣體排放量每年成長率不超過1%為目標。對於政府如此不明確的應變作法,林子倫認為,氣候變遷所帶動的趨勢改變,已非單純地思考如何減碳的問題,各國在碳交易市場、新能源產業,以及節能服務業方面,皆已熱烈發展,在遏止全球暖化的基礎上,尋求最大的獲利商機。

他以美國為例,雖然美國政府拒絕簽署京都議定書,但美國已有30幾州對於溫室氣體的控制有積極作為,企業也視這場綠色商機為無可限量。他認為,從地方與民間團體開始不失為一個可行的方法。

林子倫最後表示,這是一種心態的轉變,也是不可避免的趨勢,台灣政府、企業是否要繼續自我限制,或積極掌握發展機會,政府的態度和作法仍有相當大的進步空間。

作者

李育琴

站在南方的土地,用平躺的島嶼歷史視角,說環境與人的故事。炙風拂面,腳踏黏土之時,試著讓心保持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