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西方品牌到中國後 標準就變了? | 環境資訊中心
透視中國環境

為何西方品牌到中國後 標準就變了?

2008年05月29日
作者:保羅.弗倫奇(消費者市場研究通亞公司首席中國研究員)

位於中國的星巴克咖啡。圖片來源:中外對話西方零售企業已經明白,走向環保會帶來實實在在的商業利益。但是,本文作者保羅.弗倫奇發現,同樣是這些公司,當它們進入中國消費市場的時候,標準往往就變了。

環境問題的爭論正在提上中國的議事日程,相當重要的原因是中國人越來越關注環保問題。例如,你可以看到,尋求在非政府環保組織見習的中國年輕人,達到了創紀錄的人數,圍繞著諸如福建廈門擬建化工廠的問題,「中產階級」聯合舉行抗議,今年在上海發生了反對磁懸浮列車的示威遊行。

對西方企業而言,在中國制定環境戰略是十分必要的。然而,那些聯繫著中國消費者和西方品牌的企業,顯得最為懈怠。正確的選擇意味著最終贏得消費者忠誠度和競爭優勢,對於奮鬥在中國零售和消費市場中的我們來說,那些企業的做法令人困惑不解。相比工業或製造業,在消費領域做到「生態友好」,能馬上產生多得多的實際商業利益。然而,這些品牌企業似乎並未覺察到這點看來顯而易見之處。

很多非中國消費品牌在中國經營業務,但是卻沒有像在歐洲、北美,乃至亞洲其他地方那樣,執行那套同樣的「生態友好」計劃。就拿速食業的實例來說吧,這個行業還沒有像在其他國家那樣,在中國付出同樣的努力,來達到環保和促進健康的標準:

  • 在香港,麥當勞每月有2個「無吸管日」,但是在中國大陸卻沒有。該公司在中國沒有像在美國那樣,用「走向健康」成人歡樂餐取代特大號套餐。麥當勞的歡樂餐目標針對美國的兒童,提供「更適合你」的替代食品,如牛奶和蘋果片,但在中國卻沒有。
  • 剛剛宣布在中國獲得重大市場擴張的漢堡王,在許多國家提供冰鎮蘋果片,作為炸薯條的替代選擇,附帶無脂蘋果沾醬。他們已在很多市場提供牛奶,作為可樂的替代選擇,但是在中國,他們還沒有提供其中的任何一樣替代選擇。
  • 三明治連鎖店潛艇堡在中國擴張迅速。在美國,該連鎖店推出了一份「兒童新鮮健康」功能表,有蘋果或葡萄干作為炸土豆片的替代品;但是在中國卻沒有。
  • 在西方國家,星巴克如今為兒童提供低熱量飲料和更好的食物選擇;但是,同樣地,在中國沒有。
  • 在新加坡,美汁源橙汁上有來自國立健保集團的一系列「生活指南」建議,強調鍛煉和攝取維生素的重要性。在中國,美汁源的包裝上卻沒有配上此類建議。

而且,不僅僅是速食業巨頭:

  • 匯豐銀行在香港用可回收的紙送出信件,在信封上注明,該銀行致力於保護環境。在發往中國大陸的信封上卻只字未提。
  • 奢侈品零售商路易威登新推出的凱瑟琳·德納芙主打廣告活動中,有一句支持氣候項目的品牌口號。從倫敦到香港,無處不在,但是在中國大陸的廣告上卻沒有。
  • 在英國,零售商對壓力作出反應的典型事例當屬連鎖超市特易購。人們知道,該公司的碳足跡是巨大的,每年排放4百萬噸碳,一半在英國,一半來自樂購在其他國家的分店。特易購現正在中國開店,該公司最近推出了一項公益計劃,承諾在替代能源、更多的本地採購上投資1億英鎊,並承諾在每個產品上注明「碳里程」——在英國,而不是中國。

其他計劃進入中國市場的企業目前也沒有承諾。零售商瑪莎百貨打算在今年晚些時候在中國開業,但不說他們的中國商店是否會遵照他們大肆宣傳的企業社會責任計劃。

我們能據此得出什麼結論呢?也許速食業只有在社會輿論的逼迫下才會做出正確的選擇。也許他們認為,在各家連鎖店售賣的產品大同小異的地方,人們到別處消費的機會就更小。

然而,在立法迫使變革的地方,西方品牌絕對是服從的。例如,走進漢堡王或麥當勞在台灣的分店,垃圾筒按照當地法律的要求分開設置,以便回收利用。在中國大陸引入分開設置的垃圾筒會有多大的困難呢?這是一個西方品牌可以帶頭的例子,並為中國人數日益壯大的關注環境的公民提供一個關注點,而不是無動於衷,無所作為,直到有強制規定的出現。

不過,隨著限制多餘包裝及不可循環利用包裝的法規的實施,今年的情況將發生改變。直到現在,中國的包裝立法更多地與衛生問題有關,但是政府正在起草法案,旨在減少垃圾廢物。對整個消費產品供應鏈而言,包括生產廠商、包裝企業、分銷商、原料和生產設備供應商,以及廣告商和經銷商,新的法律將產生深遠的意義。新法還會影響到收集和循環利用包裝垃圾的要求。對產品生產商至關重要的是,新的立法將要求「汙染單位應控制汙染,產品包裝單位應對拋棄的包裝材料的處理負責」。實際上,這意味著所有的包裝應該是可循環利用的或可降解的——而且必須是可回收的。生產商和零售商將必須減少包裝的數量和重量,並鼓勵改進材料和技術。

政府還將要求引入廢品回收和循環利用系統。這將影響到地方政府,但是也將依靠生產廠商和零售商,同樣的前提是「汙染單位……」。如果不遵守規定,這是外企應當預計到將被鎖定和「驅趕出局」的一個方面。

而且,政府將對可回收和已回收材料的運輸和儲存進行管理;將根據「市場」條件設立一個「回收材料交易系統」(這可能類似於碳交易市場)。為了協助相關的企業,政府已宣布正在準備一個詳細的材料和生產流程目錄,根據「鼓勵、限制或廢棄(禁止)」進行分類。

這樣好倒是好,可是如同中國大多數此類立法一樣,效果將取決於執行。為了執行新的包裝法規,中國將設立跨越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門的跨部門執行小組。這可能是預計在2008年晚些時候中央政府部級結構改組計劃的一部分。這些部門將有權對違反新法的企業進行處罰,包括啟動刑事訴訟。

認識到公眾本身可以動員起來充當政府的耳目,立法將包括舉報者有權對浪費資源、危害環境及過度使用包裝予以報告的條款。條款包括對舉報者的國家保護,以及依法舉報的獎勵——在一個越來越喜歡打官司的社會中,如中國,這是一個強烈的激勵。

同樣表明政府政策這種劇變,中國政府已宣布,從2008年6月開始,將禁止商店提供免費的塑料購物袋。這是為控制該國巨大和不斷加劇的汙染問題而推出的進一步措施。國務院針對的是零售企業一貫提供的超薄塑料袋,而不會把所有種類的塑料袋都包括在內。政府希望籍此鼓勵消費者使用可再度使用的布袋或購物籃,並讓他們更多地思考如何使用——和浪費——包裝。迄今為止,只有宜家積極鼓勵購物者購買可循環利用購物袋,其他商家則依然大量散發塑料袋。

這些新規將有望迫使零售企業接受挑戰,並鼓勵中國消費者更加地注意。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西方品牌和零售企業本應很容易地走在這一轉變的前面,真正地起到帶頭作用,並比政府現在的要求更上一層樓。但是,他們沒有——這對他們的形象是不利的。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網站,原發表日期2008年5月28日。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點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