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台酸雨酸霧 半數來自對岸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北台酸雨酸霧 半數來自對岸

2008年06月29日
摘錄自2008年6月28日自由時報台北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酸霧與酸雨都屬於酸沈降,中央大學大氣物理所教授林能暉發現,北台灣酸沈降污染有一半以上是來自中國,至於南台灣也有3成。他認為,台灣位於下風處,即使我國再努力,也會被中國影響,因此建議政府在兩岸談判,納入環保議題,促使中國減少污染。

林能暉解釋,中國有7成2的能源來自於燃煤,但煤的品質相當差。當煤燃燒時,會產生硫氧化物與氮氧化物,與水反應後,變成硫酸與硝酸,這些酸性物質漂浮在雲中,會隨雨水從雲中釋放出來,形成酸雨。中國現在是世界三大酸雨區之一。

林能暉說,我國這幾年來的低硫、脫硫政策已相當成功,但下酸雨的情況卻沒有趨緩,主要是中國酸性污染物,讓台灣的努力被抵銷。他監測發現,台灣部分月份酸雨比番茄汁(PH4.21)還酸,且受到東北季風影響,冬季雨水最酸,夏季酸性相對較低。

林能暉表示,如同沙塵暴一樣,中國酸性污染物不僅影響台灣,也波及日本、韓國。日本為了幫助中國改善污染,還出錢出力成立「東亞酸雨監測網」,在中國設置十幾個監測站、訓練人才,並取得中國的環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