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然而這一片天隨著全球自由經濟主義與自由貿易市場的擴張,正面臨瓦解的危機。農業在台灣面臨人口老化、人口外移與農地凋零的危機,如何振興旗鼓?6月28、29日關心農業的百餘人與社區代表,於嘉義大學社區大學召開第四屆農村願景會議共商台灣農業的未來。
國營事業變賣全民資產
2008年以來,全球各地糧食短缺、通貨膨漲,引起國際社會不安,民眾暴動,農村與糧食是安定這些惡性循環的力量。然而在台灣的農地有近5萬6千多公頃在台糖手中,這些農地面臨變賣、破碎化的壓力。長期以來,台糖變賣國有土地以補貼本業虧損,轉投資量販店、加油站、合建案…等,不但與民爭利、營運不善,如今面對重要文化資產、生態棲地都無力管理,甚至是政策性地全面破壞。
橋仔頭文史協會理事長蔣耀賢指出,台灣日治時代以來種種水利設施、發電設施、台灣農民運動、社會運動、土地運動等重要的台灣歷史和台糖緊密扣連。可是「身為國營事業的台糖,土地到底是屬於誰的?販賣國有土地、破壞文化資產、變賣保育動物棲地,這些作為的合理性與正當性何在?」加上地方利用政治協商會運用政治角力取得台糖的土地,不當販賣,以致台糖從國民政府接受日本人的11萬多公頃土地,變賣到目前僅剩5萬多公頃。蔣耀賢說:「台糖土地是台灣文化資產、生態棲地、農村文化非常重要的關卡,這是全面性的問題。」
類似的問題也出現在台鹽、台鐵、酒廠、菸廠、林場等國營事業上國家資產的運用。台南社區大學校長林朝成說:「台灣應該有環境資源部,統整規劃土地的整體利用、環境生態保育和地方發展。而台糖的土地應該歸於生態保育與文化資產保存之用,因此希望民眾能夠多認識並參與台糖土地信託的議題。」
農地過度蓋房舍
農民又是如何看待農地變賣的問題呢?農家子弟出身,長期觀察農業文化的楊儒門以穀東俱樂部賴青松在宜蘭的居所為例,放眼方圓所見的豪宅,有十棟是一年之內蓋的。2007年的農業發展條例第18條修正案沒通過,令許多關心農村的人士振奮不已。但楊儒門卻從多年觀察中指出,農發條例是否通過,對鄉下農村影響並不大,因為「只要農民活不下去了,就會想辦法賣掉農地。」十棟農舍當中,有4-5戶都在賣。「這樣合法嗎?」從他2001年的觀察當中發現,鄉下有許多代書,就是在幫農民處理這些農地買賣的繁瑣手續。
楊儒門指出,現在幾乎所有的新建農舍都是違法的,這是當前農村很嚴重且現實的問題。依照現行法規,只要農民報備農田水利會證實廢水是排入「排放溝渠」而不是灌溉溝渠,就可以被允許蓋農舍。「可是有多少農舍是真的排入排放溝渠呢?」楊儒門說,「找個時間去農村繞一繞,你就會找到答案。」
農業的價值不只在於經濟活動,楊儒門說:「農田有許多好處,像是涵養與調節地下水、微型氣候的調整、和人的之間的關係。如果農地過度開發,或是農地上興建過多建築時,對於生態會有很大的破壞。」農業身負國土保安、糧食、生態保育、文化傳承的重要使命。
追求利潤極大化的價值觀,忽略產業鏈、文化鏈和生態鏈的關係,受害的將不只是農民。種種現象不禁使人質疑政府諸多國營事業、國有財產貿易的合理性,以及農業政策、國土保育、國土規劃等政策的公信力。如同楊儒門說的:「我向來只會丟出問題,答案你們要自己找。」這條農業之路需要大家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