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閒農業行不行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休閒農業行不行

2008年07月07日
文字:李慧宜(公共電視記者);攝影:陳添寶、張光宗(公共電視記者)

休閒農業。圖片來源:公視「我們的島」

常聽政府部門提到,休閒農業,是傳統農業轉型的重要方向,尤其是面臨WTO的強大壓力,加強農產品的包裝行銷、透過農事體驗吸引遊客,可以讓農村增加活力、提昇農民收入。可是,近年來,過度的硬體開發、高度的商業投資,卻讓休閒農業蒙上陰影,原本期待是轉機的經營模式,現在卻可能製造農業的危機,到底問題出在哪裡?

縣府徵收土地協調會。圖片來源:公視「我們的島」

位在苗栗通宵的馬家庄,最近大出風頭。這一天,光是在活動中心開的會議,就高達四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縣政府徵收土地拓寬道路的協調會。馬家庄的子孫們,打破只有過年才會返鄉的慣例,他們從全島各地回到老家,紛紛簽下土地使用同意書。這一切,宣示著一個傳統農村,即將出現改變。

可是,一長排的商家,擋住了傳統聚落的原貌,隨風飛揚的選舉旗幟,高高地掛在三合院的前方,道路即將拓寬,停車場剛興建到一半,除了總統的盛名,馬家庄的稻田、田邊的農家、屋舍裡的生活,生活累積的文化,還有沒有人關心?

對這樣的現象,台大農業推廣系副教授孫樹根認為,這主要的原因,來自於政府部門在協助地方發展時,為避免圖利私人,通常會把經費花在硬體設施上,不是開路、造停車場,就是興建涼亭或廁所,可是較不容易看到成果的軟體規劃,卻也同時被忽略了!

馬家庄。圖片來源:公視「我們的島」

馬家庄,有16戶人家,常住人口23人,是個小型的農業聚落,還沒有出現休閒農業的雛型,可是,一窩蜂的人潮,卻使得通霄地區經營多年的休閒農業,得靠馬家庄來領軍。 這讓人不禁想問,到底是總統的名聲,過於響亮?還是台灣的休閒農業,光環漸退?

假日絡繹不絕的人潮。圖片來源:公視「我們的島」

走進苗栗南庄,眼前的景象,讓人直冒冷汗。平日安靜的老街,一到假日,全走了樣,遊客越來越多,地價越來越貴,不斷加高的房舍,竟也逐漸地遮住了桂花巷的天空。離開聚落中心,田野旁、山林間,小木屋的數量,更是令人大開眼界。各式各樣的木屋,有的拿來做民宿,有的設計成主題餐廳,像這間全南庄第一家合格的休閒農場,就以竹雕DIY來招攬遊客。

苗栗縣農業局長謝學森表示,休閒農業發展到現在,已經出現一個明顯的困境,休閒功能被擴大,農業的本質越來越少,從台灣東部到西部,都可以看到一樣的庭園造景、一樣的主題餐飲。

一波一波的人潮,不見得是成功的代表。因為人越多,環境負荷越大,休閒方式也容易落入走馬看花。為了要走出這樣的困境,有一些人,試圖在實際生活中,尋找不一樣的答案。遭遇過遊客爆滿、人聲吵雜,自己又忙得全身痠痛的經驗,楊媽媽學習著,以生活品質為標準,建立經營生意的模式。於是,她先在路口,設立了一道關卡,控制入園人數。另外,剛開始為了順應遊客增建的硬體,也因為過度擠壓自然環境空間,這讓楊媽媽不得不思考,是不是該開始進行拆除工作了!

蓬萊溪。圖片來源:公視「我們的島」青山、綠水、好空氣,是南庄最迷人的地方,以蓬萊溪封溪護魚為例,成果相當顯著,不只溪流生氣盎然,同時,絕大多數的遊客,也懂得謹守分際,不戲水、不捕捉溪魚。在這裡,大自然是所有生物的共同資產。

南江休閒農業區。圖片來源:公視「我們的島」

可是,南庄的休閒農業,卻前景黯淡。民國93年底,農委會正式劃定當地的南江休閒農業區,為重點輔導區域,這個原本由小農組織的合作團隊,備受各界注目,不過後來幾番人事變遷,區內的業者,已經有超過一半比例,不具農民身分。缺乏農業生產的基礎,休閒農業區開始淪為商業操作。

南庄,是苗栗縣的休閒農業重地,尤其在921地震後,台灣中部地區受到重創,南庄因此取得先機。但是,過於快速的發展,使得環境面臨開發壓力,農民轉型不敵商人投資,而遊客也沒有機會,領悟到慢活漫遊的休閒方式。

到民國97年5月底為止,全台灣向農委會申請准予籌設的休閒農場,有371家,正式取得許可登記證的,有151家,但是,他們的產值,卻無法列入農業部門。這讓人疑惑,休閒農業,真的是農業轉型的契機嗎?

採訪側記:

台灣的休閒農業,在農業轉型的強烈需求,和休閒多元化的潮流下,一直是社會討論的焦點,可是,環境生態、農業生產,如果再不受到重視,到最後,休閒農業只能淪為口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