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 農村 我的家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水 農村 我的家

2008年07月07日
文字:李慧宜(公共電視記者);攝影:陳添寶(公共電視記者)

二重埔的休閒農業專區。圖片來源:我們的島推廣休閒農業一定要興建硬體嗎?而業者是不是,又非得需要政府的補助呢?答案,其實不然。在新竹縣二重埔地區,有一群農民,為了反抗縣政府執行都市計畫、徵收他們的土地,決定要把大家的農田組織起來,全面推動休閒農業,因為對他們來說,透過休閒農業,才能讓他們持續百年的農村生活,完整地保留下來。

過去27年,二重埔一直是新竹科學園區的腹地。民國89年國科會宣布放棄徵收,民國95年新竹縣政府開始推動都市計畫。可是,當地居民意見兩極,始終沒有共識。贊成都市計劃的人,強烈希望縣政府盡速完成徵收,可是,還要務農的人,卻自始至終反對到底。

這個案子,在內政部都市計畫委員會裡,也是鬧得沸沸揚揚。終於,97年6月,6位都委會委員,風塵僕僕來到新竹,下田踏勘。

天空湛藍、陽光燦爛,參加踏勘的一行人,小心翼翼地走在田埂上。不只是即將收成的稻子,隨著輕拂的微風,歡迎客人的到來,而當地人最自豪,拼命要保護的水源,也在炎熱的六月天,帶來清爽的涼意。

自然湧泉加上歷史悠久的人工水圳,是二重埔地區稻米生產的重要條件。民國13年,當地首富林春秀開鑿竹東大圳,自此以後,二重埔年年都是兩期稻作,而稻田周圍的農舍,也因此越建越有規模,保存到現在,已經成為祖傳的驕傲。像是林家的九牧第、劉屋的傳經第,還有范氏家族的磚造洋樓,都是二重埔當地的重要人文景觀。

豐沛的水源造就了過去二重埔的豐收。圖片來源:我們的島豐沛的水源,是稻穀的乳汁,過去豐收的成果,造就今日子孫的生活。二重埔人搬出祖先留下的資產,搶救社區的未來。二重埔居民劉慶昌說,現在自救會已經集合了60多戶人家,共同來推動休閒農業,希望政府尊重他們的意願,讓他們的農業保留下來。劉慶昌的鄰居范石銘強調,都市計畫大量開發的,不是道路就是大型社區或高樓大廈,就算二重埔因此發展起來,交通壅塞、鄰里關係崩解,就足以讓二重埔的發展,步上都市的後塵,他們希望政府能夠認同他們的生活方式,讓他們跟著祖先的腳步生活。

3月,是一期稻整地、插秧的時節;秋天,農夫正忙著為二期稻除草、調整水量。到了傍晚時候,傳統大灶旁,一家人正忙著生火、炒菜。這樣的生活,在都市計劃的大旗下,要如何才能延續呢?農民們一邊反抗一邊想辦法,他們決定試著,讓老農發揮所長、也讓更多外地朋友分享農村生活。

范石銘解釋,每個農家,有自己的田地與作物,有家族口味的農業加工品,這些都是休閒農業的條件,只要把每個家庭連結起來,把耕種的成果分享給外來的朋友,把輕鬆自然的生活品質推廣出去,從一個點到一條線到全面發展,二重埔就會慢慢形成有休閒概念的農村。這樣一來,政府不會想破頭要如何補助,居民也可以繼續過著原來的農業生活。

二重埔的農民們,或許不知道所謂休閒農業的具體作法,也無法想像農業轉型的困境,但是他們做的,卻是一般業者做不到的事情。他們保護水源和環境,持續農耕和傳統生活,這個,才是他們要的未來,在他們的眼裡,休閒農業是達成夢想的過程。

採訪側記:

人來人往的街道,是繁榮嗎?科技先進、大樓林立,是發展嗎?農業光芒漸漸褪下,二級、三級產業大幅躍進,聚集人潮的鄉村老街,商家攤販的展售特產,果園農場的硬體建設……這些所謂的規劃,在部分不當的包裝和推廣下,常被誤以為是休閒農業的內涵,希望二重埔農民的勇氣,和面對未來的規劃,可以讓我們看到休閒農業的發展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