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暖綠色生活行動指南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抗暖綠色生活行動指南

2008年07月07日
本報2008年7月7日台北訊,實習記者王郁萱報導

地球暖化已是科學界與國際社會共同接受的事實,近兩年全球暖化在台灣更是成為當紅議題,政府的政策領導固然重要,然而此次節能減碳講座講者葉欣誠教授特別強調生活節能部分,認為這是民眾落實抗暖化的基礎。

「不需資源回收」才是真環保

欲推廣節能減碳,有一些概念需做推廣,譬如從傳統經濟學的觀點看,節能導致的內需減少會造成經濟衰退,這成為宣導節能減碳的一大盲點,然而這種思考模式只考量家戶、因子市場、工廠與輸出市場之間的循環,而忽略環境的因素,在現今可能面臨資源枯竭的時代是需要調整的。只考慮金錢流與物質流、忽略自然的循環難以達到真正的平衡,而環境失衡的苦果最終仍須由全人類共同承擔。

此外,由於所有能量轉換過程都會產生廢熱(費能量),就連資源回收這樣的正面示範都遭到挑戰。如今更積極的概念是全面減少個人製造的垃圾量,達到「不需資源回收」的程度才是真環保。資源回收不可當作免死金牌,因為在回收重新製造的轉換過程中仍會消耗能量。

減碳從「簡樸生活」做起

葉欣誠教授強調,「個人與家戶減碳是一切的根本,與其要求國家或他人做點什麼,不如從自身落實『簡樸生活』做起。」

「簡樸生活」須在食、衣、住、行中落實,在「食」方面要注意「食物里程」,盡可能吃當地食物,或者少吃間接消耗能量的肉類,尤其是最不環保的牛肉;在「衣」方面則盡量少買,畢竟生產一公斤棉花要消耗超過十公噸的水,在熱帶與亞熱帶國家,調整衣著也可節省空調的使用;在「住」方面則提倡綠建築,除可動手綠化家園外,還可汰換老舊設備為省電設備等;在「行」方面,以使用大眾運輸工具為原則;在其他生活面向,也都應盡量避免浪費,例如以電子郵件取代紙張使用等各式方法。

若說個人節能的原則是「簡樸」,那麼秉持「科學精神」則是檢測個人節能效率的重要手段。自從氣候變遷躍升為顯學後,幾乎人人都在談如何節能減碳。市面上更出現許多創意作法,如熄燈一小時活動,目的是希望喚起大眾力行節能減碳的意識,活動雖有意義,可惜減碳的效果有限也不夠持久。葉欣誠教授認為,辦活動有創意固然重要,若能同時兼顧「科學精神」,減碳效果才不會大打折扣。

抗暖化的綠色生活行動難以盡數,但只要盡可能掌握各種碳排放減量的可能性,勿以善小而不為、有意識的計算碳排放並且持續改善,則即使以個人之渺小仍可為抗暖化盡棉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