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拘小「節」 減碳從生活行動開始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不拘小「節」 減碳從生活行動開始

2008年07月15日
本報2008年7月15日台北訊,實習記者陳苓云報導

全球暖化已經成為全球性的議題,節能減碳也開始成為政府高層的口頭禪、媒體的標題新寵兒,但其實它沒有這麼遙遠,也沒有這麼沉重,在這油價上漲的時代,「降低碳足跡,就等於減少電費支出。」舉辦關燈婚宴響應關燈活動的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數位媒體企畫專員張楊乾說。節能減碳,其實很生活。

極端氣候增加 生存風險提高

大氣中的CO2濃度,80萬年來始終維持280ppm,直到近200年來突然飆升,如今已達387pm;科學家認為,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應維持在400ppm,而CO2只是溫室氣體中的一種而已。

研究顯示,暖化可能導致極端氣候的增加。喜馬拉雅山加速冰融,地表壓力減弱造成小地震不斷;華南地區暴雨洪災頻傳,澳洲卻因連年乾旱恐有糧荒;由於雪水不斷融化,尼泊爾的冰磧湖水量已達原本的七倍,使下游民眾在被淹沒的恐懼中度日;非洲查德湖卻發生大旱,迫使當地人民改變原本的謀生方式。這些都不是科學對未來的預測,是已經發生的事。極端氣候的增加,代表人類對環境變化的因應能力降低,生存風險提高。

關鍵的2度C 從改變生活習慣開始

科學家認為,升溫與否的攝氏兩度將是人類存續關鍵;而若要把暖化幅度控制在三度以內,則每人每年只能排放3噸CO2,每天只能排放約8.2公斤的二氧化碳。

如何達到這個目標?可以從隨身攜帶環保筷與少喝瓶裝水開始。每喝一瓶瓶裝水就會產生0.1公斤的碳排放,可重複使用的塑膠杯為0.0032公斤;每雙免洗筷的碳排放為0.05公斤;因此一天若三餐外食不帶環保筷,就會產生至少0.15的CO2。不過張楊乾提醒,重點並非材質,而是「重覆使用」,所以一個人擁有數套環保餐具,反而很不環保。

以紅肉為主食的碳排放為1.35公斤,白肉為0.96公斤,素食最低為0.67公斤,素食減碳的道理在此。但進口的素食可能比當地的紅肉產生更高的碳排放,因此購買當季當地產品以減少食物里程,比選擇少吃紅肉更重要。

把握重複利用 減碳不拘小「節」

以電扇輔助空調,節能減碳並不表示炎熱的高溫下得堅持不開冷氣,張楊乾表示矯枉過正並無意義,把握適當使用的原則即可。養成隨手關電源的習慣,回收可二次利用的廢水。雖然理論上泡澡比淋浴浪費,但若能將泡澡用水二度利用來澆花或沖廁所,就可能比淋浴更減碳;因此張楊乾強調,關鍵在於重覆利用的使用方式。

捷運與公車每公里的碳排放在0.07~0.08之間,汽車則達0.22公斤,與上下一層電梯的碳排放相近;故多使用大眾運輸,三層樓以內減少電梯使用。用曬衣取代烘衣,每次可省2.3公斤CO2;外出過夜儘可能選擇環保旅館,並主動要求續住不換毛巾床單;少穿需乾洗衣物(因為乾洗劑為石化產品),夏天不打領帶等等。

或許你會覺得這些細節很瑣碎,不過張楊乾表示,減碳就是要不拘小「節」,小小的改變累積起來的影響力是很可觀的。節能減碳並非完全不排碳,而是要聰明使用能源,減少不必要的碳排放;減碳也能為科學家爭取發展可替代能源的時間。暖化的速度可能比想像中更快,別讓電影《明天過後》的劇情成真,就從這一刻改變生活習慣做起。

※ 推薦閱讀:「低碳生活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