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檳榔樹無處去 盼輔導再利用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廢檳榔樹無處去 盼輔導再利用

2008年08月05日
摘錄自2008年8月4日聯合報南投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農委會檳榔廢園、轉作計畫提供平地及合法使用山坡地檳榔園,每公頃15萬元廢園補助及最高5萬元轉作種苗補貼,合乎規定廢園的檳榔林,每公頃至少得砍除 1200棵檳榔樹,全國已申請廢園面積1020公頃,就得砍除122萬4000棵檳榔樹,未來每年還會再增加100到200公頃,由於補助金頗優渥,還有很多農民提前申請「後補」。

921震災後率先發起「檳榔變綠林」運動的南投縣和興有機文化協會總幹事張桎沅指出,砍檳榔樹容易,但是滿山廢檳榔樹幹就地堆置,就無法轉作其它農林作物,要運下山,除了山區農路窄隘運輸成本高,幾乎別無其它用途的檳榔枝幹,自然腐爛到消失於無形得好幾年,廢檳榔樹幹何處去已成為農友最頭痛的大難題,因此南投縣越來越多山坡滿佈橫倒的檳榔樹幹,如果往野溪河谷亂丟,可能阻隘雨季溪洪宣洩的新公害。

張桎沅說,其實和興有機文化協會曾獲中興大學輔導嘗試加工再利用檳榔樹幹,事實也證明將檳榔樹幹碎裂成纖維狀後,不僅能製成園藝盆缽、環保碗盤,協會還曾生產過檳榔纖維相框等實用工藝品,但最後卻受限成本太高無法與塑膠製品競爭而放棄,檳榔再利用加工廠也被迫關門。

張桎沅說,隨著地球暖化環保意識高漲,檳榔廢枝幹加工再利用,如果能獲政府重視完整配套輔導推廣,應該還是會有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