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優質工蜂 不再演迷航記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培育優質工蜂 不再演迷航記

2008年08月12日
摘錄自2008年8月12日聯合報宜蘭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國內蜂群神秘消失的原因未解,蜂農黃東明花了3年時間,選擇優質的蜂王與身強體壯的雄蜂交配,經過10幾次篩選育種,培育出頭好壯壯的工蜂寶寶,最近幾個月的採蜜量成長3至5成,不再上演蜂群迷航記。

根據統計,3年前的全國蜂箱數超過10萬箱,去年剩下8萬個蜂箱,莫名原因讓工蜂飛出去採蜜,像迷航般卻飛不回來,蜜蜂及採蜜數量年年遽減。

宜蘭市農會養蜂人家產銷班長黃東明說,蜂群消失,蜂農採蜜歉收,遭逢光復以來的「蜜蜂荒」大浩劫。 而傳統養蜂業者不重視育種,絕大多數養蜂場的蜜蜂都是近親交配,造成品種弱化,生下「笨笨的」工蜂,身體抵抗力變弱。

黃東明花3年時間,經過十幾代交配衍替,淘汰體弱蜜蜂,留下身強體壯的蜂種。 國立宜蘭大學動物科技系副教授陳裕文則表示,近年來蜂群消失原因,眾說紛紜,包括氣候異常、農藥中毒、電磁波干擾蜜蜂的導航系統等,在尚未找出蜜蜂消失的真正原因之前,蜂農進行蜜蜂品種改良是正確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