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青蛙來敲門」書中的生態農場,因地主另有他用而面臨存續的危機,所幸在公部門的協助下找到了福和橋下的一塊公有地;這一切又要重頭來過,但這一次不同的是,社區居民是從一開始的基地打造就參與其中!在這個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居住空間──永和,跟著社區啟動綠意與生機…
◎危機.轉機.社區參與的契機
剛開始只是「走向濕地」課程學員的發想,但2002年9月,在缺乏經費的克難條件下,師生們硬是用生態工法打造出中正橋下6,000坪的人工濕地,在永和這個擁擠的水泥叢林裡,找回一塊綠色空間,讓永和社大的自然課程有就近觀察、實作的空間,讓永和地區的居民不必跋山涉水也能親近豐富的自然生態。
抱持著搶救瀕危物種、復育新店溪河岸濕地生態的理念,學員們親手種下每一株植物。不久,昆蟲來了,鳥也來了。更多的學員來認養市民農園,相關的社團也開始進駐。水噹噹大地關懷社在這時候成立,擔起最核心、最吃重的濕地維護工作。
除了促成各社團、課程與生態農場的結合之外,永和社大師生一直在思索的是,如何讓這座生態農場為社區所用。於是,一批對自然生態有濃厚興趣的學員主動培訓自己成為生態解說員,得以為社區、學校、團體進行濕地導覽,也成功地讓更多人知道這裡有一個開放給社區的生態園地,並喚起到訪者對在地環境的關懷,以及對維護生物多樣性理念的支持。
2004年,中正橋下的生態農場因地主另有他用面臨了存續的危機。所幸,在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北縣水利局、農業局等公部門的協助下找到了福和橋下一塊公有地,這些辛苦的過程便是一切都要重新來過,但這一次不同的是,社區居民是從一開始的基地打造就參與其中!
◎尋找童年記憶中新店溪
藉由一連串的鄰里長拜訪,永和社大的社區工作隊和社區的朋友在對話過程中,一同讓營造河岸濕地生態、建立教學園區的理念更為具體與細緻化,也解除了社區對於淹水又要從頭來過的疑慮。以新的濕地園區為起點,邀請更多社區居民投入自然河岸濕地的復育工作,長期目標便是恢復許多人童年記憶中有魚有蝦可抓的新店溪,更獲得了多位里長的支持。秀朗里的許丁旺里長說:「小時候常常跑到溪半畔,兩手往溪裡一撈就有一堆小魚、小蝦活蹦亂跳地,可惜現在的孩子們已經沒有這樣的機會了,希望未來可以恢復新店溪的生機。」
僅管這次是從頭來過,卻有了更多夥伴。從基地放樣、物種移植、竹籬笆編製,一直到棲地營造與維護,有更多社團以及課程學員參與,永福里、永貞里、秀得里、秀成里、福和里…許許多多的朋友,還有福和國中的師生們結伴而來共同經營這塊園地,而獲得福特百萬環保首獎,不啻為大家股舞士氣,更是一種肯定。
◎啟動社區
2005年年初,將近一百位來自社區的大朋友、小朋友參加社大舉辦的「生態營造員培訓」營隊,在冬季的綿綿細雨中,大大小小穿著雨衣的身影,種下一棵棵載滿愛與期待的台灣原生種種苗,冷冽的寒流似乎被大夥一起工作的熱度驅趕了大半!營隊結訓後,大夥以分組認養的方式,繼續對這塊城市的生態夢土付出;秀得里的高里長一家人,以及簡福隆鄰長賢伉儷參與的是藥草區,熱愛爬山的簡福隆大哥說,他跟太太常常爬完山就會過來繼續「爬山」(做園區的維護工作),還邀著山友們一起過來「爬」。
2006年1月,記錄舊農場從無到有的故事──「當青蛙來敲門」一書出版,醞釀將近半年的永和社大生態教育園區工作隊也正式成立了,集結舊夥伴與新加入的朋友,以組織化的運作來共同經營這個生態園區。
而去(2005)年在永和社大的「公共參與週」活動,是請所有的班級都到園區來上一堂課,師生們除了實地參與搬石頭、除草、種植栽等濕地工作、藉由導覽解說進一步了解園區的生態之外,更有不少的班級設計了和濕地結合的課程,例如多門藝術課程的師生們就在現場做生態的素描或寫生。接著的四個多月,每個週末六、日都舉辦了這樣的濕地體驗,不僅讓許多以前從未來過的社大師生發現了「寶」,也吸引了許多周邊居民和經過的人一起進來,更壯大了認養及工作隊的行列。
還有多少人知道,新店溪永和段曾經是香魚迴游的地方?當建設與發展已經把這個城市原本的自然樣貌完全抹去之後,人們是不是只剩下被迫接受與唏噓怨嘆的份?
答案似乎是否定的。在這個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居住空間──永和,有越來越多的永和人開始走出來,為恢復這個城市過往的多樣生態做一點事。但是,今天的新店溪畔濕地生態園區只是一個起點,相信未來將有各種充滿創意的方式出現,最重要的是大夥能夠為著復育生物多樣性的理念一起往前走,嘗試著以人與自然都舒服的方式,和自然重新建立關係,是這樣的理念和熱情敲開了許多人的心門,牽引著大家一起往前走去。
永和社區大學邀請您來永和社區大學生態教育園區,錯過了2/26的河邊春夢園遊會,還有3/11的「饗宴花草 預約彩蝶 社區共同打造蝴蝶園」,活動詳情請見http://e-info.org.tw/node/3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