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耕耘有機作物的農夫,到了假日,搖身一變,成了市集的主人。近年來,「樂活」概念逐漸興起,台灣各地紛紛辦起農夫市集,結合有機環保與人際間信賴、認同的關係,消費者可以直接在城市的角落與農友面對面。第三屆兩岸環保與永續發展論壇活動的與會人士昨(11日)來到台中,參訪兩個農業市集──興大有機農夫市集、合樸農學市集,中國環保NGO代表和台灣農友面對面,交流有機農業發展的經驗。
兩岸環團所參訪的2處農產品市集,與一般市集最大的不同,不僅在於販售有機農產品,更透過講座、教學的方式,加強消費者及農夫的互動,使有機農業有機會向上提升。
合樸農學市集創辦人陳孟凱向中國NGO代表解釋,之所以稱農「學」市集,是由於「消費者要向農友學習,農友要向大自然學習」,因此市集中融入學習、教育的多元價值,消費者不是買到農產品,是買到農人的服務;農民在被尊稱為老師的同時,找回尊嚴,農業的真正價值重新被看見了!陳孟凱認為,農業不應只局限於生產,還包括生態,也是一種生活方式。更強調市集的概念「不只是買賣,要先從交朋友開始」。
在實地走訪市集攤位,與農友閒話家常之後,北京思拓者教育資訊諮詢中心主任吳敏觀察到,不只消費者和農友間的互動,農友和農友之間也是夥伴關係。對此興大有機農夫市集經理吳昆泰打趣說明:「種菜的賣完菜,幫忙隔壁攤賣水果。」波羅蜜的產期只有兩個月,但種波羅蜜的農夫還是照常每週到市集協助其他農夫。
陳孟凱常告訴農友:「有機農業是服務業,不是生產者;在市集裡賣的是服務,不是產品。」但大多數的農友只會種不會賣,有很多知識卻說不出來;合樸農學市集透過荷松開講、產地拜訪等方式,一步一步教農友學會分享經驗,提昇自我成就感、吸引消費者,也增加農學市集的附加價值。吳昆泰也提到,興大有機農夫市集以設計行銷海報、開發創意產品的方式,讓農友親自涉入經營型態;並透過訓練和討論,不斷加強改善。
談到有機農業在大陸的發展,內蒙古額爾古納綠色圖騰生態保護協會會長楊秋莎表示,中國大陸的NGO多停留在社區宣導、體驗之旅的層面。阿拉善SEE生態協會副秘書長鄧儀則說明,中國有機農產品的通路,以商店和宅配為主,他認為無法像台灣發展有機市集的原因,在於中國沒有私人土地,缺乏公共設施、公共領域。
北京環境與發展研究環境教育負責人張蕙蓮則提出,發展有機農業與解決飢餓問題之間的衝突。鄧儀也提到中國農村有8億農民,貧窮問題嚴重,農村的年輕人為出人頭地,多到城市唸書求發展,少有機會、也沒有能力,再回到家鄉改善農村問題。
在重新思考農業新方向的道路上,兩岸遭遇不同的挑戰。中國環保NGO代表開玩笑道:「車小好調頭。」形容台灣發展到一定階段,追求經濟、物質的觀念和生活方式,較容易反轉;而中國大陸就像航空母艦般,要調頭需要較長一段時間。有機農業在兩岸的未來,皆擁有許多努力及發展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