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篇中,作者談到全球生物燃料的發展命運,受到二篇論文大逆轉,國際間開始檢討生物燃料對環境究竟利多抑或弊多。但在新二代的生物乙醇萃取技術加持下,美國仍邁開大步,朝向能源自主的路子走去……
同樣的,隨著石油價格大幅攀升,生物能源的生產成本已經跨過經濟規模,預期未來技術改進,成本會更降低。各國政府的生物能源替代方案,也正面積極訂定政策目標:
國家
|
目標一
|
目標二
|
巴西
|
20-25%乙醇,2007年
|
5%生物柴油,2013年
|
中國
|
5行政省區使用10%乙醇混合汽油
|
增加5省
|
歐盟
|
5.75%生物燃料使用於運輸部門,2010年
|
10%,2020年
|
印度
|
10%乙醇汽油,2008年
|
5%生質柴油,2012年
|
美國
|
360億加侖生物燃料,2022年
|
150億加侖玉米酒精,2012年;55億加侖非玉米酒精,2015年;210億加侖非玉米生物燃料,2022年;10億加侖生質柴油,2012年
|
印尼
|
10%生物燃料,2010年
|
|
馬來西亞
|
5%生質柴油用於大眾運輸
|
|
中華民國
|
10億公升燃料酒精,2020年*
|
|
* 2005年第二次全國能源會議規劃(=2.2億加侖)
|
新一代生質能源成本大降
Science科學期刊論文引起美國國會調查,密西根州立大學教授布魯斯‧戴爾(Professor Bruce E. Dale)今年8月對美國國會作證表示,他從事植物纖維素轉化乙醇研究32年,現在的技術可以證明二代生物乙醇可以降低至80美元/噸的成本,產生相當於石油每桶25美元的經濟效益。更重要的,他花了8年研究生物燃料生命周期分析,系統分析的必要是對每一種材料詳細瞭解它的經濟、社會、環境三重永續的依據指標。對於Science論文,戴爾認為經濟學家的論點,完全沒有生物科學實證經驗。
世界保育聯盟(IUCN)支持開發使用生物燃料,也同樣重視必須永續利用。他們認知到生物燃料如果應用生命周期分析來評估,從生產到使用,過程不免使用具石油引擎的機具、肥料(和肥料的製造)、農地操作、甚至土地使用等,每個步驟都會產生溫室氣體排放。生物燃料使用可以直接減碳,但是次級效應,也就是非直接的影響後果加起來,就更廣泛,不只是土地使用變化,也包括氣候變遷、水的利用與品質等等。因此IUCN提出,有關生質能源的技術與潛力是存在的,只是我們目前的知識還不完整,須要加快填補,研究瞭解問題,提出正確使用方案。
生物燃料與生物多樣性的糾葛
近年來最受國際環保團體所詬病的問題,集中在過度開發的棕櫚油市場。根據「地球之友」估計,印尼蘇門答臘和婆羅洲二地,專門種植生產棕櫚油的莊園,已經開發了6.5百萬公頃。由於利潤驚人,開發公司乾脆就直接清除森林,以擴大莊園。2020年計畫達到1650萬公頃(相當於4.5個台灣面積),當地熱帶雨林的許多物種,尤其是紅毛猩猩的生存受到極大威脅。
生物燃料與生物多樣性的糾葛,美國明尼蘇達的農業與貿易研究中心認為,這不是生物燃料本身的問題。全球高度倚賴石化燃料,間接驅使生物多樣性損失,才是問題的源頭。從環境角度,生物燃料倒是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和挑戰。除了現今的技術,有許許多多高效能新的生物材料與方法可加以利用,例如麻瘋樹、水藻、纖維素等;傳統農業操作也有改進的空間。不可避免地,歷史上一向分離的能源經濟和糧食經濟開始融合,農業生產與環境氣候變遷開始緊密互動。永續利用生物燃料,提供了一個少有的機會和挑戰,來設計整合地球上農業與能源這二大體系。
呼應目前趨勢,聯合國糧農組織最近回顧生物燃料政策,特別在10月7日出版的《2008年糧食及農業狀况》建議檢討生物燃料帶來的機遇與風險。報告提到,從整體觀點,生物燃料在短期的未來,還佔不了很大的比例。
但展望未來,糧農組織報告指出,從2000年到2007年,以農產品為基礎的生物燃料生產增長了兩倍以上,現在已經占到世界運輸燃料消費量的近2%。生物燃料生產的農業原料(甘蔗、玉米、油籽)的需求,在今後10年或更長時間裡將繼續增長,給糧食價格帶來上漲壓力。報告認為:「擴大生物燃料的使用和生產,對减少温室氣體排放量所起的作用,不一定像以前假設的那樣。」
糧農組織總幹事雅克‧迪烏夫(Jacques Diouf )指出,生物燃料影響温室氣體排放的最重要因素是由土地使用變化來決定的。「土地利用變化,例如砍伐森林以滿足對農產品的不斷增長的需求,給土地質量、生物多樣性和温室氣體排放帶來巨大威脅。」
能源作物能改變我們的未來嗎?雖然生物燃料總生產量相對石化燃料還很少,類似土地利用變化等因素,慢慢受到更多研究。為預籌未謀,避免發展過當,政府有主導政策的責任,政策會改變我們未來的生活方式。當今最突出的例子是巴西。1975年巴西為了改善80%石油進口依賴,進行能源政策改革,大膽開放國營獨佔的蔗糖生產,建立「酒精發展計畫」(Proálcool program)。如今2006年,巴西蔗糖和乙醇生產量佔國內生產毛額2%,提供100萬蔗農就業機會,2%全國勞動力。產品外銷領先世界,佔世界41%蔗糖市場,52%乙醇世界市場,並且提供國內15%液態燃料需要,足夠國內所有加油站提供23%酒精汽油,全國載小客車輛與大卡車都使用酒精汽油。
蔗糖是台灣特產,從17世紀開始台灣就已經外銷砂糖。今天我國能源97.7%依賴進口,糖業萎縮早已不復當年。國營台糖公司雖然私有化,仍然擁有台灣最大土地資源。多年來,不種甘蔗,一批批讓出土地,造就了許多科技園區基地,滿足都市化需求,對經濟轉型貢獻不少,對環境永續卻犧牲不小。
21世紀,風水輪轉,能源、環境、農業大環境融成一體,巴西掌握契機再改變,台灣小市民開始思考高價汽油的時候,應該學聰明,關心能源從那裡來,消失的土地去了哪裡,可再生的生物能源怎麼利用。這個錯綜複雜的新世紀,對未來開發,都要考量產品生命周期的直接間接影響因素,才可能達到經濟、社會、環境三永續為終極目標。在這種情形下,「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將是發展能源作物、開發生物燃料應該遵循的一個基本原則。能源作物本身改變不了世界,如何聰明的使用能源,只有人民才能改變我們自己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