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星皓談科學的風水:綠建築 | 環境資訊中心
名家談暖化

陳星皓談科學的風水:綠建築

2008年10月20日
作者:溫惠良

前言

台灣二氧化碳總排放量佔全球第21位,人均量則排全球第4位,其中有28.6%來自與建築相關的產業;因此綠建築的具體推動,對於整個台灣的減碳具有關鍵性的影響。

政府政策與法規

1999年,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正式公告受理『綠建築標章』申請,共有七項指標:1.綠化量指標2.基地保水指標3.水資源指標4.日常節能指標5.二氧化碳減量指標6.廢棄物減量指標7.污水垃圾改善指標,並於2003年加入8.生物多樣性指標9.室內環境指標。這9項指標系統將綠建築由消極定義的「消耗最少地球資源,製造最少廢棄物的建築物」擴大為「生態 Ecology」「節能 Energy Saving」「減廢 Waste Reduction」「健康 Health 」的積極意涵。

長期參與推動永續校園的中央研究院專門委員陳星皓表示,以過去政府政策在綠建築方面的進度而言,台灣是與世界接軌的,由於最近這波油價大幅上漲之後,節能省碳再度成為舉世焦點,各國政府勢必更加重視相關法令的制訂,陳星皓建議政府可以更積極地從以下幾個層面推動綠建築:

  • 目前只有總工程造價達5,000萬元以上之公有建築物強制要求,須符合一定標準後才得核發執照。希望在三-五年內,能透過完善的獎勵配套,擴大到民間建築物。可採美國LEED做法,不分公私建築物,而是針對建築用途分類,例如商用、住宅、學校、舊建築物改建給予不同規範。
  • 提高相關指標的要求,例如建築技術規則中有關5%的裝修面積需使用綠建材的下限規定,可以配合綠建材的研發、量產、普及而逐步提高。
  • 確切落實法令的執行,一旦所有土地開發都需要達到同一標準規格後,則目前因推動綠建築設計所肇致之額外投資、工期增長等讓開發商不願投入之成本,將來成為必要條件後可以由市場機制解決。

建築師的任

各大專院校的建築相關科系是培育台灣建築師的搖籃,陳星皓以自身的專業養成期比較,目前建築系在環境相關課程上已有大幅度改變,由早期僅著重於建築物理環境及建築環境控制設備系統等,逐漸擴展到跨領域的學習,如:生態景觀、永續建築、健康環境等,而近年來教育部在推動各大學整合校內外資源來充實教學這方面也成效顯著。

綠建築技術及專業的再教育在持續進行中,建築業界也有充分的平台進行實務經驗的交流,但是否能將綠建築的概念與技術運用於設計個案上,除了建築師的理念及專業素養外,投資開發者的商業考量及使用者的自我覺醒也扮演關鍵性的決策角色。因此這方面必須寄望於全民教育的再升級,整個社會都有共識,大家有永續健康建築的概念,才會促使開發商對於綠建築的需求有所回應,建築師也才有更寬廣的創意空間與條件將相關綠色技術應用於建築設計中。

使用者覺醒

綠建築發展的三個關係體──政府、建築師及建築使用者,該如何更積極扮演自己的角色,共同經營一個永續而健康的環境?陳星皓認為全民教育是台灣環境永續發展能否再往前邁進的最重要關鍵,那就是所有台灣人民有「樂活」的生活態度。建築只是一個平台,使用者能夠有減低環境負荷的意識,對於健康的重視及尊重大自然生態的教養,自然綠建築就會因應需求而慢慢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