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暖化、氣候變遷」已是地球公民不可不知的迫切議題,唯有了解暖化對我們的生活造成何種影響與改變,我們才能知道如何行動。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與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共同舉辦的「暖化HOT到家」節能減碳系列講座,上週六(26日)邀請了台南北門社區大學主任鄭秀娟、環保聯盟花蓮分會會長鍾寶珠,分別以「台灣的海岸保育」及「蘇花高興建案」為題,說明氣候暖化與生活上的相關。
淪陷的福爾摩沙 事證:倒退的沙洲
在環境變遷下,究竟台灣正以什麼樣的速度喪失國土呢?台南一帶的沙洲十年來倒退了280公尺,平均每年28公尺的速度在消失。長期在台南七股致力於海岸保育的鄭秀娟憂慮地說:「十多年前我已在七股工作,清楚看到這現象。站在當地的海邊,不時會看到浸泡在海水中枯死的樹木,原因不難理解,那些地方都曾經是可讓樹木生長的沙地。」
「十年前對於全球暖化的認知不如今日,但現在回首,造成海平面上升的禍首中卻少不了它。」鄭秀娟提到:「當地漁民出船都必須仔細算潮汐時間,以免擱淺」,這顯示氣候變遷不只是嘴上說說,而是真正關係到民眾的生計。可惜對此問題所知者不多,關注者尤為稀少,若此態勢持續,漁村農民未來命運翻盤的機會也就更微乎其微。
當地漁民表示「這個海無法讓我們賺大錢,但可以讓我們吃一輩子。」面對海岸變遷的壓力,他們不只是生計受影響,還必須有最壞的打算-遷村。
為搶救七股潟湖生態,同時也是黑面琵鷺的過境棲地,鄭秀娟與來自各地的熱心志工展開了「護沙」運動:以竹枝護沙的作法增高沙丘,並增加防風林與馬鞍藤等濱海植物之種植,以定住沙丘。她樂天卻也無奈地說道「對這些植物我們的態度是,死了重栽,活了謝天。沒有人告訴我們該怎麼做,只好能試就試。」即便無法力挽狂瀾,但可為七股潟湖爭取時間,以等待更有效的因應對策出現。
為何反對蘇花高? 也是氣候暖化!
25日退回交通部的蘇花高環差分析,則反映了高速公路開發的多層次問題面向:除了地方發展課題外,也少不了交通建設與暖化的關聯性。
在地方發展課題上,花東地區因天然地理因素的限制,導致其工商業發展的程度不比西台灣。在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東西台灣的差距與日俱增,花東地區在「發展」議題上長久處於困境,而「交通」則常被視作其發展困境的出口。
然而鍾寶珠卻鼓勵跳脫此思考模式,她強調花蓮人不是不要建設,而是要他們想要的建設。過去數年來中央政府在花蓮的投資高達百億,惟經費多落在硬體設施的興建,結果花蓮的失業率在全國仍榜上有名。顯見這種「重硬體輕軟體」的資金挹注方式只是發展的迷思,無法實際帶動花蓮的發展。
在減碳政策方面,鍾寶珠指出,公路運輸之石油用量佔運輸部門最大宗,對照各種運具的CO2排放係數,鐵路僅為小客車的1/10不到。顯然爭議多時的蘇花高與目前政府「綠色運輸」政策的發展方向背道而馳。
鍾寶珠總結道,一個真正對花蓮當地有利、對環境友善的發展模式應是建設多元便利的大眾運輸系統、回復自然海岸等生態美景、協助社區風貌與特色營造及協助產業提升或轉型,最後軟體人才培育更是刻不容緩。
海岸淪陷不只是七股鄉民的議題,一如蘇花高爭議不只是花蓮的發展問題,「全球暖化」的趨勢之下,突顯出的是人類共同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