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在我們生活裡,總有令人討厭的烏賊車出沒,這些車輛所排放出來的廢氣,不但讓城市的空氣品質變差,也造成城市嚴重的熱島效應,人們呼吸的健康也受到影響。如果有一種交通工具,可以享受輕巧便利,卻又不會排放廢氣,那該有多好?實際上,的確有這樣的交通工具存在,那就是電動車輛,不過為什麼會不普遍呢?真是令人好奇……
每次到了上下班時間,在重要的交通路口,總是會出現擁擠的機車車潮,看起來十分壯觀,在大眾運輸系統不發達的地方,機車更是許多人仰賴的重要交通工具。不過,龐大的機車數量,也帶來空氣污染的問題,機車排放的一氧化碳佔了全國排放量的16.71%,另外碳氫化合物則佔了12.49%。
一般人很難想像,原來機車排放出來的汙染物,居然比汽車還高,這是因為,機車的構造比較簡單,不像汽車還有觸媒轉化器等污染防制設施。我們從環保署公布的最新排放標準來看,機車排放的碳氫化合物是汽車的7倍,氮氧化合物則是汽車的兩倍,清楚地看到了兩者的差距。
尤其是早期的二行程機車構造,汽油跟機油一起燃燒,燃燒不完全會產生白煙,這一團煙霧中,含有一氧化碳、碳氫化合物、粒狀物、氮氧化合物等有害氣體,除了嚴重影響都市的空氣品質,也容易產生致癌危機。目前全台灣仍有300萬輛的二行程機車,環保署用定期排氣檢驗的方式,自然淘汰老舊的二行程機車,車主如果收到通知單不去做定期檢驗,就會罰款2000元。
高雄市是目前全台灣機車密度最高的城市,機車數量高達120萬輛,其中30萬輛是二行程機車,高雄市的空氣污染物,15%是機車所排放,在高雄捷運通車之後,雖然搭乘大眾運輸的人口增加了,但是騎機車的人數,卻還看不出有減少的趨勢。
除了高雄市本地的機車族,還有許多人,是從附近縣市騎車到高雄市上班,為了解決移動污染源的問題,高高屏縣市在今年組成聯盟,正式對二行程機車宣戰。台中市則是採取另一種做法,他們用電動機車來取締烏賊車,不但節能減碳又省下經費,還能宣導電動機車。
其實環保署從1995年到2003年初,提撥了將近18億元,補助民眾購買電動機車,曾經一台電動機車的補助金高達33,000元,成效卻只有2萬6千輛。現在街道上還是很難看到電動機車的蹤跡,許多民眾提到電動機車的印象就是沒力、跑不動,但實際上真是這樣嗎?
住在西門町的祝小姐有不同的看法,祝小姐騎電動機車已經快5年了,當初因為害怕騎摩托車,先生就買了電動機車給她,作為日常生活的代步工具,不管接送小孩或上街買東西,祝小姐總是騎著電動機車穿梭在西門町的大街小巷,早上回來後,只要再充電3、4個小時,就足夠應付每天使用的電力,電費也沒有增加多少,因此對電動機車的便利性稱讚有加。
不過在高樓林立的都會區,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和祝小姐一樣住在一樓,充電十分方便,當初電動機車在推出時,因為電池不能抽取,所以只能在一樓充電,政府為了推廣電動機車廣設充電站,像是在大安國宅停車場內,就設有20個充電座,但因為長期沒人使用又缺乏維護管理,有些充電座甚至連電線都被剪斷了。
電動機車如果無法解決電的問題就難以推動,再加上早期採用的鉛酸電池在使用效率跟回收管理上都是難題,處理得不好,可能會造成更嚴重的環境污染,電動機車政策在初期就因為缺乏全盤配套而暫緩。
這幾年,業者除了研發效率更好,也比較沒有汙染的鋰電池跟鋰鐵電池之外,也設計可抽換式的電池,方便民眾隨時更換。不過電池技術雖然有新的突破,價格卻隨之高漲,在市場還沒打開前,傳統的龍頭產業又不敢貿然投入大量生產,採取一邊研發一邊觀望的態度,而台灣的電動機車業者,只好以外銷歐美為主。
在低污染的交通工具裡,還有另一項選擇,就是電動輔助自行車,腳踩累了就發動電力,把它當成機車來騎,沒電了就運用腳力,把它當成自行車來騎。電動輔助自行車雖然速度不快,卻兼具機車與自行車的特質,成為綠色交通工具的選項之一。
其實不論是哪一種交通工具,最重要的還是民眾的使用習慣和週邊的配套環境是否完善,今年行政院長劉兆玄再度喊出口號,四年內要推動10萬輛電動機車,預計一台補助1萬5千元,不過,會不會又跟上次一樣呢?
對未來的交通工具來說,使用乾淨無污染的能源是必然的趨勢,政府在推動相關政策時,如果能營造完整的周邊環境,自然就會有所謂的供需市場出現,消費者也會去衡量,那種是對自己比較有利的消費模式,畢竟補助只是一時的吸引力,要把完善的綠色網絡建構起來,才能夠真正地推動綠色交通,還給城市寧靜與乾淨。
採訪側記:比較一下傳統機車和電動機車的差別,傳統機車跑40公里,大約需要一公升的汽油,以目前油價來算大約是21塊上下,而電動機車跑40公里需要兩度電,大約是六塊錢,看起來騎電動機車的確比較省荷包。那在環保指數上呢?根據環保署在實驗室以輕型機車的標準來估算,傳統機車跑一公里會產生大約45公克的二氧化碳,電動機車行駛時不會排放廢氣,如果以使用的電力來換算,平均跑一公里會產生26.8公克的二氧化碳,兩者相差將近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