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污染扭曲演化 雄性族群岌岌可危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最新研究:污染扭曲演化 雄性族群岌岌可危

2008年12月09日
摘錄自2008年12月8日中央社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最新科學研究証實,雄性的確是較弱勢族群,各種污染正扭曲演化,損害雄性生殖器官和繁衍後代的能力。

據英國「獨立報」(the Independent)報導,全球各地令人吃驚的科學研究結果在在顯示,雄性族群岌岌可危,勢必會對人類和野生動植物帶來難以估量的後果。

報導表示,明天將公布的一項迄今最廣泛研究報告將會顯示,一大堆常見化學品,正促使各種脊椎動物的雄性|從魚類到包括人類在內的哺乳類動物不斷雌性化。

報導指稱,支持此論的部分全球頂尖科學家表示,這是人類的「紅色警訊」,顯示演化本身正遭到干擾。這份報告出爐的時機,對英國內閣首長尤其敏感。英國將於10日領銜反對擬議中的歐洲聯盟新殺蟲劑管制規範。許多殺蟲劑已証明具有「性別扭轉」效應。

在此之前,最新美國研究也顯示,懷孕期間暴露在廣泛化學品下的婦女,產下的新生兒擁有較小陰莖和女性化生殖器官。

曾任化學品健康效應政府顧問的研究報告作者賴恩茲(Gwynne Lyons)表示,「這項研究顯示,最基本的雄性器官正面臨威脅」。野生動植物和人類近年來暴露在超過10萬種新化學品下,歐盟執行委員會坦承,其中99%未適當規範,85%甚至缺乏適當安全資訊。

其中許多已被証明是「內分泌干擾素」(endocrinedisrupter)或「性別扭曲素」(gender-benders),因為它們會干擾荷爾蒙。這些化學品包括可塑劑鄰苯二甲酸鹽(Phthalates),廣泛使用在食品包裝材、化妝品和嬰兒爽身粉等。

此外,家具和電器防燃劑以及如今已遭禁用的多氯聯苯(PCBs),仍廣泛污染食物和環境,許多眾多殺蟲劑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