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7日
摘錄自2008年12月16日新華網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一項對河湖底層污染淤泥進行處理和利用的新技術,日前在無錫一家民營企業係統性應用成功,為河湖生態修復掃除了一大關鍵障礙。
多年來,全球的環境工程專家們一直在尋找浮污底泥的快速脫水幹化路徑,但始終沒有突破性進展。目前通行的處理方式,是將水底抽上來的浮污底泥注入池內待其自然幹化,不僅耗時長,佔用堆場面積大,而且其排出的水帶有大量污染物,難以開發利用。
此項新技術,添加了一種具有聚集作用的新材料,能使浮污底泥中的浮狀物顆粒變大、結構變緊,從而迅速實現固液分離、脫水下沉,並能在4個月左右實現幹化。經國家城市供水水質檢測網無錫檢測站、江蘇省建築工程質量檢測中心、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與環境分析檢測中心等機構多次檢測,採用這種方法處理,幹化後的泥土透氣性、承載力、酸鹼度都與正常土壤相當,不僅防止了浮污底泥多次污染,節約了土地資源,也為後續河湖生態修復工程奠定了基礎。
幹化後的泥土,就地營造生態植被床、制作營養土、人工造島、充當河道堤岸等均獲成功。而且,此項技術的處理成本比傳統方法低20%左右。目前,無錫有關部門正積極推廣應用這種新型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