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永續發展下 台灣環保團體的角色轉變(下) | 環境資訊中心
深度報導

在永續發展下 台灣環保團體的角色轉變(下)

2008年12月18日
作者:陳曼麗(台灣婦女團體全國聯合會理事長、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常務董事、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理事)

台灣家戶資源回收現況環保團體要求企業的環保責任

當環保團體在進行環保宣導時,企業也會嗅到環保訊息。蓋房子的建築商人會說他們的房子是座落在大森林裡,前有河流,後有山坡,旁邊還有綠地,房子本身還是綠建築。賣衣服的商人會說他們的衣服是環保材質,設計是環保色彩和風格。造紙廠也推出環保衛生紙、回收再製的影印紙。工廠污染防制是重點,節能省水減廢還可以省成本,對工廠而言也是形象提升。

我們相信:企業會儘量做到社會責任。台灣企業以中小型居多,據經濟部的資料,大約80%都是中小企業。企業無論大小,都會有廢氣、廢水、垃圾需要處理。

然而,他們是做10%?還是60%?有做,不等於做好。所以,我們環保團體還是要持續的監督。從工廠興建,是否破壞山坡地和水源?工廠製程是否有污染排放?這些雖然都有法規限制,甚至有罰則,但環保局在人手不足的情況下,仍會有不周延之處。有些工廠沒有登記,更需要民間舉發。

企業如果開始做環保,環保團體都應該會鼓勵他們,政府也會獎勵他們。對於大企業的根本性環境破壞的情形,為了產業發展或企業已有之投資龐大,政府有時會妥協。環保團體跳出來說話,企業就視為敵手,彼此關係也是非常惡劣的。所以,蒐集資料加以研究,找出證據,才能令企業心服口服。環保團體的專業能力,需要不斷加強,以增加監督力量。

環保團體的長期策略

環保團體有兩個策略,一直是長期都在積極進行的。其一是要求資訊公開,其二是公民教育。

資訊公開,就是請政府將資料公布,人民有需要時,可以向有關單位取得相關資料。資訊若能公開,各個不同背景的人進來閱讀。法律、物理、化學、海洋、森林、農業、經濟、統計各方專業人才,包括留學生,都可能提出好意見,刺激台灣的全方位思考,更為周全。

台灣雖然已在1999年通過「行政程序法」,其中有4條是屬資訊公開的條文,但資訊只限於行政機關所持有或保管之文書、圖片、紀錄、照片、錄影(音)、微縮片、電腦處理資料等,可供聽、讀、閱覽或藉助科技得以閱讀或理解之文書或物品。對於環保團體在意的規劃中的政策、或審理中之環境影響評估資料,卻無法取得資訊。所以,往往在政策推出時或環境影響評估通過時,政府和環保團體展開一陣對恃的局面。環保團體希望在事前參與討論,而非事後的無法修正,這部分仍須再加一把勁。

對於公民教育,環保團體指的是不限於學校的制式教育,而是連結到正規學校之後的社會教育。所謂活到老,學到老,就是希望能建立終身學習的系統。早期環保團體都是利用自己的空間為教室。這幾年,已經擴大到戶外,其他學校、社團、社區協會去做公民教育。

茲舉幾個例子來說明。主婦聯盟環保基金會到各地去演講示範「森森入校園—操作再生紙」、「無毒清潔劑—洗洗刷刷做環保」、「節能減碳—從家做起」、「垃圾減量—使用二手物品」。自然步道協會推動社區自然步道,讓自然就在社區內生根發芽。荒野保護協會帶大家到荒野、公園,體驗大自然。環境資訊協會除了發行「環境電子報」之外,也設計工作假期活動,讓上班族自費參加保育行動,連結和環境的感情。綠色公民行動聯盟,邀請淡水河沿線的社區大學一起關懷一條河川。地球公民協會駐守南部,監督工業污染。

公民素質提高,關心身處的環境,體驗美好環境,發覺受污染的危機,提出拯救環境的行動,台灣環境才會有救。永續就是要永遠可以持續。人的壽命有限,國家政權也可能移轉,只有土地是不會移動,有可持續利用的土地資源,永續才有發生的可能。台灣最近幾年,開始從土地倫理、環境倫理、少而美的價值觀、尊重萬物生命、環境人權、世代正義等思想,去衍伸環境永續的哲學。雖有短視近利之人,但若有遠見視野之人增多,破壞環境就會成為「全民公敵」,美好環境就可以代代相傳。

環保團體人士進入政府體制

在台灣,民間團體是永遠的反對黨。有些社會運動的伙伴進入中央或地方政府擔任首長,因為角色的轉換,他(她)們要對政策推動負責,而且要顧及整體政府團隊的力量,有時候他們也會受到昔日戰友公開或私下的指責。在民進黨執政時期,邀請許多社運人士入閣,環保署長林俊義、張國龍,在環保運動界都是德高望重的領導人。但他們在位時,環保團體對他們期待過高,他們雖然盡力溝通協調雙方的差距,有些困難點仍是無法突破。環保運動人士仍然到環保署、行政院、立法院,舉布條抗議。這樣的過程,大家冷暖在心頭,有些人甚至就不相往來了,令人不甚欷噓!

中央或地方政府也會邀請環保團體擔任政府委員會的委員,有些是有決策權,有些只有諮詢功能。民間委員在會議中針對報告案或討論案發言,如果委員沒有提案權,有時只能針對已設定的議題提供意見或建議,或是利用會議最後,主席問道:「有沒有臨時動議?」委員趕快提出。如果委員有提案權,就可以提案討論,在永續會的委員原來沒有提案權,後來在民間委員的爭取下,才有提案權。

行政院邀請永續會委員是一年一聘。擔任民間委員的人士,可以擔起民間和政府之間的橋樑,我開始擔任永續會的委員時,就將會議資料列檔,邀請民間團體來一起討論,並且查詢資料。後來大家可以在網站上搜尋到資料,就很少有人來看檔案了。會議紀錄的翔實完整性,是非常重要的。有一位委員希望會議紀錄是逐字稿,包括在場每一個人的發言,後來一直沒有成為會議紀錄的慣例。由此可知,會議資訊公開的資料都是經過修飾整理的資料。

環保團體的永續經營

環保團體可以永續經營嗎?我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不確定的。如果環保團體的目標已經達到,環境已經變好,環保團體是可以解散的;但如果環境依然很差,那麼環保團體當然不能解散。在我個人20年的環保團體經驗中,我見到有些團體消失了,有些團體轉型了,有些團體聚焦在一個議題上,有些團體是多元化發展。民間團體是一群人的組合。人聚,組織就強;人散,組織就消失。組織領導人很重要,但光靠一個領導人也成不了事,所以組織需是一個團隊。團隊裡要有對組織管理、企畫、業務、文宣、募款、財務、檔案資料等擅長的人才,組織才會走得比較穩健。

環保團體的經營者,要不斷學習,不斷接觸,才會掌握最新的議題脈動,也才不會被社會淘汰!議題要累積,所以長期在環保團體裡是很重要的。組織要有年輕人進來,組織才會有傳承,就可以長期發展。

結語

地球永續發展是每一個人的目標,地球如果不保,人類和萬物還有什麼永續發展可言?如何提醒每一個人永續發展的重要性,喚起參與永續發展的行動,有行動才會有力量。然而,不好的行動,還是不要也罷。所以我們要判斷何謂好的行動?讓好的事情不斷發生,壞的事情趕快終止。環保團體如果是先知先覺者,就應該把這些訊息,趕快傳播,否則就來不及了。

世界上每天都有好事在發生,環保團體要樂觀往前看,不要氣餒。台灣二十年前,大街小巷口都有一堆堆的垃圾包,經過環保團體的努力倡議,推動政策執行垃圾分類、資源回收、廚餘回收、垃圾不落地、垃圾隨袋徵收、限用免洗餐具和塑膠袋,一步步走來,台灣就變乾淨了。雖然我們還不滿意台灣的環境,但只要努力,終究會有好的轉變。我們一定要有信心喔!祝福地球!保護環境,缺一不可!

※ 本文發表於2008年11月29日長春社成立40週年國際會議──共創綠色伙伴 邁向可持續發展:環保團體、政府及商界之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