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2009環境趨勢:集遊法愈修愈糟 公民要自主捍衛環境價值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前瞻2009環境趨勢:集遊法愈修愈糟 公民要自主捍衛環境價值

2009年01月15日
本報2009年1月15日台北訊,易俊宏報導

台灣婦女團體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曼麗台灣環境資訊協會15日辦理環境前瞻論壇,與談專家談到,尋求兼顧經濟與環境的雙重解藥時,公民參與是不可或缺的一環。然而,會議主持人、台灣婦女團體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曼麗指出,不論從《集會遊行法》、環評會議與國會議事公開、到公共電視預算遭凍結等事例看來,公民社會的成型還有很多空間。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執行長何宗勳則認為,公民媒體日漸發達,社會議題百家齊鳴,唯有熱情基進的公民才能落實民主內涵,因為由下而上的文化形塑,可以讓社會包容弱勢,展現多元面向。

雖然台灣已解嚴20餘年,但是許多法令還是規避資訊公開、有違民主精神,甚至對邊緣議題、弱勢族群加以打壓。而隨著立法院的隨選視訊系統(VOD)2月1日即將向全民開放,接下來可以努力的還有各種協商機制的公開、《環評旁聽要點》、《集會遊行法》等法案修正。陳曼麗表示,唯有健全、開放的公民參與管道,才能發展永續的綠色經濟,在過去許多環境事件中,不乏單一價值的決策,卻是後付出更多社會成本的案例,土石流、風災比比皆是。

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律師陳柏舟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律師陳柏舟指出《集遊法》對於意見表達的箝制,無論政黨如何輪替,支持要修改的都是在野黨,執政黨卻始終恍若未聞。目前送入立法院的行政院版本,其實是「換湯不換藥」,卻是越修越糟糕;陳柏舟舉例,表面上看似免除刑罰,卻增加許多行政罰緩的項目,包括噪音干擾、交通影響、留置垃圾等都將受罰,但是行政裁量權卻端賴警方自由心證。陳柏舟批評,《集遊法》修改後無助集會自由,而是「提高弱勢發聲的門檻」。

何宗勳以籌劃「搶救公視!監督國會大遊行」的經驗為例,主管機關的行政命令也造成公民團體不少困擾,包括市政府與警察局之間繁瑣的申請程序、申請路權需於8個工作天前提出、「走2條街要保證金3萬元」等,在在都限制了人民表達意見自由的空間。

台大新聞研究所副教授林麗雲台大新聞研究所副教授林麗雲表示,民眾可以培養媒體識讀能力,因為商業媒體在相關新聞處理上,多以「妖魔化」的方式、或以「暴民」的形象包裝;但實際上,會選擇遊行方式來表達意見的民眾,主要是因為體制內沒有足夠的管道能夠溝通。對於《集遊法》的修法方向趨於消極保守、強化階級意識,林麗雲指出,公民媒體是扭轉的契機,也是因應資訊時代的傳播方式。

陳曼麗指出,這幾年媒體市場的版塊在移動,網路媒體興起與公民記者的推廣,讓更多元的觀點能夠對話與彼此聆聽;但是在採訪現場,往往會受到警察行政裁量權的限制,要求出示「記者証」,甚至以「肖像權」為由,禁止民眾反蒐證。

陳柏舟提醒民眾,公開場合的活動,攝影並沒有違反任何法律,警方相關要求完全沒有依據,公民記者可據理力爭;而肖像權的問題,則屬民事範疇,警察無強制權力。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秘書長陳瑞賓也指出,所謂的「記者証」,都是由各單位自行製作,有志成為公民記者、進行街頭紀錄的人,「不妨幫自己作一張就好」。

對於推行公民新聞不遺餘力的公共電視,林麗雲指出,如果能夠在地製作,讓公視提供器材及技術指導,以便使更多社群團體能夠製作節目,就能發揮更深刻的影響力。對於公廣集團的整合,林麗雲則是期待能夠在體制上做好規劃,例如財務透明、全民監督,以落實社會公器之責,讓獨立製播的節目發揮更大綜效。

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執行長何宗勳何宗勳表示,公共電視的爭議來自於國會不夠透明,而社會的多元需求卻往往簡化成藍綠兩黨的政治對立,為了促進資訊公開與理性對話,公民監督國會聯盟促成立法院選視訊系統開放,自2月1日起便可以線上收看,這對於社會公義的討論,無疑的是向前邁進一大步。

陳柏舟指出,美國也有國會頻道,雖然一般民眾往往「看了也看不懂」,收視率極低,但開放本身就是一種監督;林麗雲則是建議,公民團體可以站上消化資訊的第一線,在國會討論相關議案後,為民眾進行解讀與分析。何宗勳最後表示,因為對政黨和主流媒體都失去期待,我們才會從自身行動出發,而公民串聯的影響力不可小覷,所以永續、公義的綠色經濟,其實指日可待。

上述談話發表在台灣環境資訊協會15日上午主辦的「扭轉囧環境,搶救囧經濟」2009環境議題前瞻系列座談會之「系列三:公民參與,實現公義的綠色經濟」座談會,以網路直播開講的方式,發表2009的環境趨勢,全程可上網瀏覽,網址為http://zh-tw.justin.tv/caplio17/all。該系列座談會由吳尊賢文教公益基金會與Taiwan News財經文化週刊協辦。

 系列三:公民參與,實現公義的綠色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