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地方的歌 | 環境資訊中心
大地之音

唱地方的歌

2009年01月25日
作者:王敏州

恆春民謠大賽,今年邁向第2年。恆春人念茲在茲的民謠傳承或者說是發展,今年也比往年豐富許多。然而,恆春民謠是否只是聽耆老唱歌與耆老教小孩唱歌。其實是可以有許多的討論。

恆春民謠大賽。圖片來源:小地方新聞網

唱歌,這件事往往在不同的時代,以不同的方式呈現。有人說恆春民謠太過悲傷,教小孩子的時候,國小學童往往因為沒有足夠的體驗以致於不太能詮釋歌曲的韻味。也有人說等這群孩子升上國中高中以後,面對升學壓力,崇拜流行音樂歌手,就從此斷了學習。也有人說,早期沒有KTV,與卡拉OK,許多恆春人晚上吃飽飯,就在自家門口唱了起來,鄰居們不甘示弱,便也對唱了起來,於是到處都可聽到這清唱自娛的街頭音樂。

楓港人唱楓港小調以標示其地方感。恆春人唱的歌,也可以比照稱之為恆春小調;滿州人唱的歌,就叫做滿州小調吧。認真想起來,要唱地方的歌,還真是不簡單,尤其是流行音樂生產地總是在台北,倒也不是台北有較多的故事,而是台北擁有較大行銷能力,在鋪天蓋地的全面放送之下,藉著偶像劇,電影,電視節目,電視廣告等,催眠了每個人的腦。難聽的歌,也習慣而變好聽了起來。

習慣如此難改,所以真正美好的經驗便如此不多得。攪動庶民社會,讓地方重新思考,認識地方的唱歌的人,學唱地方的歌,也記錄地方的歌,也使用地方的歌曲來比賽歌藝,似乎也隱含對於地方感流失的憂心。

藉由文化生活圈計畫,普查與訪談民謠耆老;藉著民謠大賽,讓地方人練習步上台秀地方的歌,不論老人還是小孩;藉由民謠論壇,討論民謠背後的理論發展與挖掘歷史軌跡;開設民謠班,傳唱地方之歌;國小音樂課(或是社團)教唱民謠。這些努力,是否會讓唱地方的歌,成為習慣。還是,這不過是一種使用民謠剩餘價值的方式?或者僅是對地方歌曲即將消失的一連串追思悼念會。

恆春民謠大賽。圖片來源:小地方新聞網

將地方作為整體的保存吧,恆春,作為海之角,天之涯,需要更多的行政資源投注,需要源源不絕的知識能量的投入。遊客們,當你們來此揮霍這地方美景,可曾思考對這國土保存應該投入的金錢、心力。這不該只是恆春政府的義務,不該只是恆春民間團體的責任,不該只是恆春居民的義務。500萬的遊客,你們為恆春付出多少,你們大多人繳的稅,建設在中國台北,想要身心放鬆一下,才來台灣恆春療傷止痛。使用地球者付費,希望有朝一日,使用恆春者也付費,使用地方者也付費,讓地方人,不只唱著悲情的歌,也可以自豪的唱著地方的歌。

※ 本文轉載自「小地方新聞網

關於小地方

因為每個人生活的地方,都是一個很小的地方,為了更瞭解彼此,所以希望有一個新聞平台,交換大家在各自的小地方發生的重要事情,因此我們在2004年底成立了「小地方新聞網」。

幾年之後,我們發現這個島嶼真的很豐富,有好多好多的小地方,產生了各種不一樣的觀察與經驗,然後也多了好多的新聞平台,交換著不同領域,不同區域的感受與記錄。

2008年,我們做了一個大的變化,希望把「小地方新聞網」變成是一個比較針對「非工業型態的,非都市型態的區域」來觀察記錄的新聞平台。特別是「山村、漁村、農村…」仍有耕作勞動的區域,另外也包含原來是鄉村地區,卻因都市化過程而被迫轉型,或急遽變遷的都市外圍鄉鎮。因為在大環境的急遽變化下,這些小地方受到的衝擊最大,包含地景、環境、工作方式、人的關係…,都會面臨很大的改變。這些變化,也標示了台灣島嶼將來可能會演變的方向。

不論是不是生活在上述的小地方,「小地方」邀請大家一起來關注,紀錄,認識這些正在面對變化的人與動植物,地景與環境;分享他們勞動與耕作的方式,美食與趣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