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副刊】牛年說牛蹤 | 環境資訊中心
自然書寫

【牛副刊】牛年說牛蹤

2009年01月28日
作者:周華

藍天綠地裡,牛隻低頭吃草,烏秋與牛背鷺一旁相守,這個畫面曾是農村最閒散的寫照。

農業社會裡,牛隻是人類最好的朋友,溫馴好性情,力大無窮,幫助人做了許多人力不殆的事:犁田、拉車、磨磨…,堪稱無役不與。牛奶與牛肉提供了優良蛋白質,滿足了多少老饕的口腹之慾,更不在話下。

多少三、四年級生在年少時都有墓埔牧牛的經驗,曾有為父者與幼子慨歎當年牧牛之苦,卻換來抗議聲:「不公平!你小時候可以養那麼大的牛,卻不讓我養一隻小狗。」

農忙與農閒之間,牛的際遇大有不同,台北陽明山上就有耕牛專屬的休假中心—大嶺峠牧場,位於現在的擎天崗附近,讓牛隻回歸團體生活,有專人管理,小牧童也可回到學校受教,規模最大時牧場裡牛隻1768頭,佔地超過千甲。

擎天崗上開闊的草原風光,首功應推牛群,牛蹄採踏之處除了類地毯草外都無法成活,即使是當地優勢的芒草,初萌之際即被嚙食一空,只能在牛蹤不至的斜坡上小露一手。走在步道上,牛蹤處處,即使看不到真牛,仍不難發現牠們遺留的痕跡:牛糞、足印、松樹幹上擦癢遺留的牛毛、泡澡池、牛舍等,甚至在淡基古道旁的保護區裡還有牛埒土堤的遺跡。

國家公園裡,牛隻雖然不屬於保育動物,有些遊客也未免玩得過火,強與小牛嬉玩,招來牛爸、牛媽反擊,受傷只能說剛好,卻惱羞成怒要求國賠。當年國家公園雖非物主,卻無意纏訟,為了息事寧人,和解了事,並未對遊客做出適當的反應或宣導。反而協調農會及牛主人撤出牛隻。擎天崗草原上沒有牛蹤,連魚路古道上守磺營地的神戶黑牛也不見蹤影,招致遊客頻頻關心訊問,現在只有幾隻樣板牛,對於只吃過牛肉沒見過牛的人而言聊勝於無。

在牛隻缺席後,芒草的威脅減少,草原景象勢必改變,上山尋找牛蹤或踏青的人們可要有心理準備了。

註一:牛在荷蘭據台期間陸續引入台灣,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水牛精神已隱然成台灣認同的價值,統計上曾有三十萬隻以上的紀錄,近年已銳減到三千多隻。

註二:
到擎天崗的交通方式 (資料來源:陽明山國家公園

  1. 走步道
    ‧冷水坑→擎天崗自導式步道:本路線於83年12月16日開通,可減緩假日塞車之苦。
    ‧擎天崗→頂山→石梯嶺→風櫃嘴
    ‧擎天崗→絹絲瀑布→菁山路101巷 冷水坑→夢幻湖:
        由冷水坑遊客服務站,可循山坡上的步道上行至夢幻湖,路程約20分鐘。
  2. 搭公車
    ‧台北市小型公車15:劍潭站←→冷水坑←→擎天崗,由劍潭站發車。
    ‧108遊園公車:
        230公車總站→遊客中心→中興路口→竹子湖入口→二子坪→小油坑→冷水坑溫泉浴室
        →擎天崗→冷水坑→絹絲瀑布入口→菁山遊憩區→中山樓→260公車總站
    ‧台北市公車219:復興崗←→陽明公園←→260公車總站←→冷水坑←→擎天崗;每日五班由復興崗發車。(07:50、09:50、11:50、13:50、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