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登山水壺泡一杯熱茶、用奶瓶泡熱牛奶、用塑膠袋裝熱騰騰的麵食、用保鮮膜覆蓋熱湯…這些動作背後潛藏著什麼危險,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又吃進多少毒物?
現代人的生活離不開塑膠,放眼望去幾乎所有東西都跟塑膠有關,但是有些塑膠卻潛藏毒害,這種塑膠在分類上是3號,稱為聚氯乙烯,簡稱PVC。應用範圍相當廣泛,從水管、地板到手套、保鮮膜等等。
念化工出身的謝和霖,曾經在台塑石化上班長達四年。當年他在生產PVC塑膠原料的仁武工業區VCM廠實習時,親身體會PVC生產過程中對勞工健康的危害。「VCM是PVC的單體,是一種肝癌致癌物,當時老員工都要我們多喝牛奶,怕以後得肝癌,因為很多員工退休後都得了肝癌過世。」
除了生產過程會產生致癌物質與戴奧辛,由於PVC本身是硬質的物料,為了增加它的彈性與柔軟性,廠商會添加許多塑化劑,讓它能塑造成各式各樣的產品。這裡面添加最多的是鄰苯二甲酸酯類,這種物質被WHO公告為一種環境荷爾蒙,具有雌性荷爾蒙的作用,累積在體內會干擾人體的內分泌系統。國外許多研究已證實,塑化劑對人體的傷害,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表示,2005年美國一項研究指出,孕婦鄰苯二甲酸酯濃度越高,生出的男嬰生殖器官陰莖短小、先天畸型、尿道下裂與隱睪症的風險就越高,另外歐洲也有研究顯示,成年男性體內鄰苯二甲酸酯濃度越高,精子的數量越少,品質跟活動力也越差。
生長中的胎兒最容易受到環境荷爾蒙的影響。從四年前開始,成大環境微量毒物研究中心主任李俊璋與醫院合作,蒐集孕婦的血液、尿液、羊水、乳汁等做分析。他發現孕婦體內鄰苯二甲酸酯類劑量越高,甲狀腺賀爾蒙就越往下降,極可能影響胎兒中樞神經的發育,而生出的女嬰AGD(肛門到尿道口的距離)有顯著變短的情形,也就是女性化傾向明顯,未來可能出現性早熟的問題。
李俊璋的研究也顯示,台灣孕婦體內塑化劑的含量遠高於歐美等國,DEHP(鄰苯二甲酸二乙基己基酯)的量,大概是美國孕婦的10到12倍,DBP(鄰苯二甲酸二丁酯)的濃度是美國的6倍左右。「這可能跟我們的飲食習慣有關。台灣每年DEHP的用量有二、三十萬噸,製造的塑膠容器非常多,這可能是造成我們劑量偏高的原因。」而日常飲食中最容易接觸到塑化劑的部分就是保鮮膜了。由於塑化劑在常溫下是液態的,以物理方式混合在PVC保鮮膜中,很容易移動,當它包覆在油脂類的食物上,或遇到高溫,就會加速釋出。
塑膠回收業者林尚霖指出,以他從事塑膠的專業來講,其實所有的塑膠容器都不適合裝高溫食物。像是號稱可以耐熱的PC材質水壺和奶瓶,會釋出一種環境荷爾蒙─雙酚A,已經被環保署列管為第四類毒性化學物質,衛生署也將對奶瓶等製品訂出標準。
這些環境荷爾蒙物質在環境中不可分解而且會有累積性,長年下來對人體與生物都有深遠影響,因此做好回收是刻不容緩。但目前台灣塑膠製品回收再生的比率還不到十分之一,像家用的保鲜膜與各種複合材料的塑膠包裝,根本無法回收,絕大部分都進了掩埋場或焚化爐,其中PVC進入焚化爐燃燒後更會產生世紀之毒─戴奧辛。
由於PVC衍生了各種環境問題,世界各國正漸漸淘汰PVC製品,希望PVC產品逐步退出市場。環保署基管會也針對塑膠瓶外的PVC收縮模,提高回收費率為100%,這也是目前政府針對PVC唯一的政策。但謝和霖認為,政府應該更積極建立PVC的管制措施,首先應該要求生產者全面回收PVC,提高PVC材質產品的售價,以反應它的環境成本,長遠來看,應逐步淘汰所有軟質的PVC用品。李俊璋則認為,衛生署在食品器具方面,應該訂定鄰苯二甲酸酯類溶出的限量標準,以減少民眾的暴露。
清大化學系教授凌永健則指出,目前已經發展出其他材質可以替代PVC,只是因為成本考量,而缺乏競爭力,未來應從暴露量較大的地方,像是食品與醫療相關的產品優先做替代。
各式各樣的塑膠製品與化學原料,帶給我們便利的生活,然而在便利生活的背後,付出的卻是看不見的健康與環境的代價。該如何取捨,從源頭開始減少有毒物質的使用,要靠消費者的力量,以及廠商的自覺。
※ 節目內容及訂閱電子報詳見:我們的島節目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