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危機下,失業率高漲,政府雖成立跨部會的搶救失業小組,但目前為止,除了擴大公部門短期聘僱人員,以及軟性遊說企業不裁員外,不僅明顯成績,也缺乏對整體現況的反省檢討。3月4日,青年勞動九五聯盟與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共同舉辦「面對失業,底層人民的另類出路」座談會,會中提出許多另類的就業政策想像,挑戰既有思維。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金融危機逐漸演變為經濟危機,台灣的經常性失業人口從約40萬膨脹到將近60萬,勞委會也表明未來數個月失業人口將持續增加。九五聯盟執行委員陳柏謙表示,檢驗政府政策,多半雜亂無章、頭痛醫頭。而在野民進黨的民間國是會議,則除了口號外沒有實質內容,與執政黨政策相差無幾。陳柏謙認為,此時民間團體應提出基層的政策建議。
陳柏謙並代表九五聯盟提出六點振興經濟就業方案,包括增加並整合公部門穩定就業機會、推動縮短工時、工時分享、政策優惠鼓勵成立勞動合作社、國家出資推動成立公共住宅等等內容,主要期待政府透過預算與財稅重分配,將資金用於創造公部門較長期的就業機會外,更應以政策保障失業與就業工人生活。
立報專欄作家姚欣進,則從馬克思政治經濟學角度分析此波金融危機。綜觀生產業的利潤率,自60年代來看,持續下降,越來越低。相對來說,金融業的利潤率卻持續維持高檔。近來資本主義的獲利,往往建立於金融投資。以致於金融泡沫的破滅,連帶造成全面性的影響。姚欣進進一步指出,美國1920、30年代的經濟蕭條,過了約25年,股市才回到當初的高峰。他認為,應趁此時擴大人民的政治權力,反省資本主義,並建設福利國家。
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召集人文魯彬,則希望大家想想,GDP負成長怎麼辦?GDP是否為判斷社會進步與否的良好指標?盲目追求GDP成長的開發,對生態、環境與勞工的傷害,是否讓台灣邁向一個更好的社會?綠黨溫炳原,抨擊政府濫發消費卷的政策十分不智。他認為台灣政府可效法美國總統歐巴馬,投資綠色產業,以促進就業。溫炳原亦提出發展小型有機農業的想法,如果台灣將目前佔GDP3%的農業,發展為佔GDP10%,就可以增加60萬就業機會。
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教授劉梅君也同意,我們不應迷信GDP,從農業到工業看似進步,但帶來的許多社會負面效應,卻沒有被納入評估。政府的擴大內需方案,規定四年內要花完,淪為地方政府搶錢,是照顧樁腳的內需還是一般人的內需?劉梅君表示,台灣政府如將預算用於發展公共照護體系,除了促進就業外,亦可以建構完整社會安全網,不失為一個好的方向。
九五聯盟執委林柏儀強調,個人或許可以透過自身努力而達成階級流動,免於失業。但大規模失業的問題在體制而不在個人。制度的改革,需要透過集體的社會運動來達成。林柏儀引用哲學家紀傑克的話表示,一旦發生經濟危機,政府與各方面都想方設法要解決問題。但往往去不去探討為何會發生危機,迴避處理更根本的問題。林柏儀認為,如能嘗試扭轉社會福利與經濟衝突的老舊論調,想出另類的途徑,可以是未來發展的契機。
※ 本文轉載自苦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