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份的春天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十八份的春天

2009年03月09日
採訪、攝影:陳佳利;攝影、剪輯:陳忠峰

濃濃的硫磺味,是讓北投揚名全台的老味道,不過,有一群人,在一個叫做十八份的小小山城裡,默默耕耘,用最自然的方式種蔬菜,用最虔誠的心意栽培草山柑,要為北投種出讓人安心的好味道。

十八份的春天;圖片來源:我們的島。北投給人的第一印象,是繁華熱鬧的溫泉區,但是在鬧區之外,順著泉源路一路往上,不到20分鐘,就來到一個彷彿世外桃源的小山城。初春,盛開的櫻花,把這裡點綴成粉紅色的浪漫天地。整個社區環繞在飽滿的綠意裡。這裡是北投的泉源里,舊名叫做十八份,大部分的居民還是靠著農耕維生,在寸土寸金的台北市,這裡維持著難得的農村景致。

每天上午,在山下熱鬧的北投市場,會見到來自十八份的農民,帶著幾籃自家種的新鮮蔬菜,蹲在角落裡叫賣。在市集旁邊的光明路上,也有十八份的農民擺攤,有的賣箭筍、有的賣橘子,全都是來自山上的農產品。

在轉角的一個小攤位,果農盧敏惠熱情的推薦外表不起眼、但是風味一流的橘子,她們家族在這裡擺攤已經超過30年了,有許多老顧客光顧。這幾個攤位賣的橘子,品種是桶柑,最早在清朝乾隆54年引進到台灣,當年在陽明山大量栽培,後來也推廣到其他地區,但是由於陽明山的土壤與氣候特殊,種出來的橘子,味道就是和其他地方不太一樣,因此,這種酸酸甜甜的薄皮小橘子,被稱為「草山柑」,全盛時期還行銷到海外,可惜近幾年,草山柑卻漸漸沒落了。

十八份的春天;圖片來源:我們的島。盧敏惠與他的先生,堅持要把草山柑傳承下去。他們家的果園佔地四公頃,是目前十八份地區面積最大的柑橘園,也是這裡第一家朝向有機種植的柑橘園。剛開始轉作有機,他們被經濟壓力逼的快喘不過氣,經過幾年的苦心經營,果園才漸入佳境,低密度的種植,讓每一棵果樹都能獲得充足的養分,自由伸展。

沿著蜿蜒的小路緩步向上,綻放的杜鵑用濃烈的桃紅向我們招手,澄黃的果實在墨綠樹葉的襯托下,顯得格外亮眼。在前進的過程中,台灣藍鵲闖進了我們的視線,招牌的亮藍色在綠海中像寶石一樣閃耀,還有樹鵲也跑來打招呼。不過最吸引人目光的,是雄偉的大冠鷲,振翅而飛,隨著氣流盤旋向上的身影,讓人幾乎忘了,自己是身在一座果園裡。

盧敏惠的先生將近20年前,從老父親手裡接下這片果園,除了農忙時期會請工人來幫忙,其他時候,都是他親自照顧這裡的每一棵果樹。每年的12月到隔年3月,是草山柑的採收期,他們都是隔天要賣的橘子今天採,保證新鮮。

另外,在果園下方,詹先生夫婦的菜園,不但常常有蝴蝶飛舞,還有蜜蜂前來共住。這片菜園還有一個奇特現象,很多蔬菜都是躲在雜草裡,放眼望去,根本找不到菜在哪裡。

十八份的春天;圖片來源:我們的島。雜草同時也是最天然的肥料,而且因為有草覆蓋著,土壤可以保濕,蔬菜就靠天然的露水和雨水長大,不用另外澆水,而且不買農藥和除草劑,也省下了種植成本,度過前5年停藥的陣痛期之後,終於找回土壤的健康,體會到有機種植的美好。也就是這一份堅持無毒的理念,讓他們受邀參加北投的農民市集。

清晨,當台北城還沒甦醒,敏惠姐已經開始整理蔬菜了,等天一亮,還要到菜園裡摘菜,當天採當天買,他們要帶給消費者最新鮮的蔬菜。

因為要去參加農民市集,今天準備的量比平常還要多,短短15分鐘的車程,一下子就來到市集,隔壁攤位的趙懷弟,是盧敏惠多年的好朋友,一樣認同有機種植的理念,就算菜有蟲,她也驕傲的向客人推銷。

北投農民市集,是北投文化基金會、北投社大、北投農會和泉源里合作的一項新嘗試,希望擦亮十八份這塊招牌,推廣在地人吃在地菜。這次受邀參加的,都是十八份地區不用農藥的農民;這個農民市集,不但要把十八份的安心蔬菜推薦給消費者,也希望無毒農業的觀念,能回推到這個小山城,影響其他習慣使用農藥的農民,讓有機栽種的風氣漸漸成形,把十八份打造成台北的安心蔬菜生產區。

北投農民市集,和台灣其他幾個穩定的農民市集比起來,算是個小規模的市集,但是它最大的特色就是在地,產地就在離市集不遠的地方。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秘書長楊志彬表示,因為在地,食物里程數最短,必然最新鮮;因為在地,消費者有機會認識這些生產者,透過信任,得到安心的生產成果,整體社會就可以用最低的成本,得到健康。

十八份的春天;圖片來源:我們的島。十八份的春天;圖片來源:我們的島。十八份的春天;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收攤了,盧敏惠和趙懷弟準備的蔬菜都賣光光,農民市集不但提供了一個新的銷售平台,也讓她們對於自己的堅持,感到驕傲。在舉辦單位與農民的共同努力下,一股向前進的力量湧進十八份,這次的北投農民市集像是投石問路,為無毒農業埋下強壯的種子,或許在不遠的將來,十八份這個老地名,與安心蔬菜生產地拉上等號,將不再是夢想。

※節目內容及訂閱電子報詳見:我們的島節目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