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TF和平組織 成員力行「社區式簡單生活」 | 環境資訊中心
深度報導

韓國TF和平組織 成員力行「社區式簡單生活」

2009年03月16日
本報2009年3月16日韓國首爾訊,王郁萱報導

Samter Community@韓國首爾. photo:王郁萱2008年7月,我踏上旅程來到東帝汶這個年紀最輕的國家,參與國際和平組織­The Frontiers(TF)在當地舉辦的和平營(Peace Camp)。對於TF這個發起於韓國的國際非政府組織(INGO)在服務地區所展現的草根性,感到印象深刻。

在東帝汶服務期間,不同於當地UN工作者開車上餐館覓食帶給民眾的距離感,TF工作者堅持比照當地人的生活條件生活,以雙腳或當地的大眾運輸工具代步、走入當地市場採買食材、劈柴生火以炊煮三餐,並要求來自各國的長期志工學習當地最廣為流通的德頓語(Tetum)及印尼語…。

TF創辦人Song Kang Ho(音譯宋康昊)認為,「適應各種文化及物質情況的開闊心胸與強健意志,是國際NGO工作者所必備的條件。」對於來自世界各地擁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短期和平營志工,TF也維持同樣的標準,藉此希望所有參與志工能融入當地,並對當地居民的處境「感同身受」,而非高姿態地給予。

類似這樣的訴求對許多為追尋某種「價值」而行動的組織或許不算特別,真正使TF獨樹一格的特色當屬此組織以「社區式的生活」為基礎運作:不僅是工作上的社區,更是生活上的社區。在韓國如此,在TF的各個海外據點更是此生活型態的翻版。

TF所實行的「社區式生活」實際上是仿效早期教會的生活傳統,由於TF的創辦人Song Kang Ho以及最初的成員都是基督徒,雖然如今TF的成員包括了無宗教信仰者、佛教徒,甚至是穆斯林,但基督徒仍究是多數。關於TF實行「社區式生活」的原因,宗教背景只能算是其一,但卻不足以說明TF的案例。

Samter Community@韓國首爾. photo:王郁萱Song Kang Ho表示,TF身為國際和平組織,主要的活動據點皆在局勢較不穩定的區域,好比東帝汶、印尼亞齊、巴基斯坦及阿富汗等地,TF的工作者往往會被長期派駐於這些地區,此時「確保其餘家人受到妥善照護、確定所有TF成員中沒有人正獨自面對困難,才是我們追尋社區生活的本意。」

因此TF有別於一般NGO,其所有成員(包括已婚成員的家庭)於星期一到五的工作日中皆同住於一個屋簷下,相互照顧且共享許多公共資源,而此種資源共享的制度,無形中也節省了個人不必要的花費。

TF的「社區式生活」不只是「共同生活」,更是「簡單生活」。依照TF當初創立時所持的信念,希望盡量和那些受天災或戰禍所波及的人們依同樣的物質條件生活,即便是TF位於韓國的Samter Community也不例外地將生活維持在相當自然樸實的條件下。

Samter Community是以創辦人Song Kang Ho位於楊平(Yang Pyong)的老家為雛型,再由TF成員親手搭蓋、擴建的社區。社區外闢有田地種植有機蔬菜,肥料則來自社區內的堆肥廁所;冬天時Samter Community還盛產紅柿,紅柿收成時,TF成員還會為野生飛禽留食物,而刻意不將紅柿盡數採收。在這樣一個與自然為伍、對自然友善的社區中生活,不禁讓人有與天地共生之感。

Samter Community@韓國首爾. photo:王郁萱此外,相較於這個消費成癮的社會,Samter Community的成員在儉樸的生活中,究竟還有什麼別出心裁的方式因應消費或購物的需求?在此,「二手義賣跳蚤市場」會不定期舉辦,除了社區成員能夠以物易物外,還有許多來自外界的二手捐贈品,如此不但為公益募款,也因而降低不必要的浪費與消費。在這個講究私人擁有權的社會,有多少不必要的資源被浪費,而這些浪費的資源卻足以讓許多第三世界國家的人民改善生活。

雖然TF從來就不是個環保團體,但其自然及儉樸的生活方式,可能是連許多高舉環保大旗的人都不一定做得到的。在韓國首爾類似這樣互相照顧、資源共享且奉行簡樸生活的社區還有許多,唯一不同的是TF是融合了「和平工作」與「日常生活」於一身的社區。當然,此種社區生活型態在部分人眼中或許太過極端,但也的確發人深省,提供了另一種生活型態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