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節能卻減碳?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不節能卻減碳?

2009年04月16日
作者:柳中明 (台灣大學全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大氣科學系教授)

這次全國能源會議將新核能科技列為重點議題,顯然企圖創造一個不節能卻減碳的台灣奇蹟。穩健的能源策略只需10年討論1次,然後適時應變;頻繁招開全國大會,只會越來越流於形式。

4月中旬,我國將召開11年內的第3次全國能源會議,可謂開創世界之先。一個幾乎百分之百靠進口取得能源的國家,一直無法拿定能源策略,而需一再開會討論,實在令人好奇:政府與專家們到底在忙些什麼?

我國能源會議所討論的課題,多年以來,相關策略並沒有什麼驚人的改變。譬如提高再生能源發電比例、降低國內能源需求以提高國家能源安全、邁向低碳永續社會,這都是政府與專家長期支持的方向。穩健與多樣的規劃,早已寫入永續能源政策綱領;國內風力發電與太陽能發電逐漸增加,也顯示出政府的決心。期望更快與更多的改善。需要的是時間與經費,新一輪的全國會議討論,實無必要。

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推動產業結構低碳化,這是各界所期望,不過能源政策是產業發展政策的配套,豈能在能源會議中反過來討論產業發展策略?討論場合不對,如何產生效果?另外,能源價格的決定機制,專家們期望邁向客觀與市場化;國內相關決策長期以來就受制於輿論壓力,政治判斷優於市場,此政治格局並非能源會議所能撼動。至於期望徵收能源稅或碳稅以抑制能耗,這項政策若沒有溫室氣體減量法撐腰,在缺乏鞭子與胡蘿蔔下,說得越多,恐怕越是無法徵收。

4年前的全國能源會議以因應京都議定書生效為主軸,今年的會議卻未關心年底將出現的哥本哈根議定書。新議定書的雛形已快浮現,中國等開發中國家在自願承諾減量的前提下,正積極參與協商,重點就在於取得相關技術與資金,協助自家的節能科技與產業發展,並創造實質的節能與減碳效果。我國雖已有相關規劃與因應對策,但是在非聯合國會員國的限制下,將在全球減碳市場中越加處於不公平的競爭狀態。全國能源會議應該正視這個重要的課題,探討如何因應新的氣候協商局面,以免我國被排除於世界減碳市場。

此次會議中將提出重大投資案、能源稅、能源市場自由化、核能定位等,屬於中長期性及爭議性的能源基本議題。然而筆者以為,只有「核能定位」才是整個會議的重心。3月中旬分區會議進行期間,曾有人統計調查,發現支持核能者發言特別多,其中台電公司更專車派人出席。

顯然,本次大會就是企圖打破非核家園的緊箍咒,會議中提出的核能發電應用、新核能科技與發展等議題,才是整個會議的重心。諸如化石能源價格波動大且會排放碳,不利於我國溫室氣體排放抑制;同時再生能源成本高、發電不穩定與國內成長空間有限;再者,核電廠安全性持續提升、核廢料已被有效壓縮與減量等論述,都提供了極強的支持,指向能源會議可能會有的明確建議:明年核四廠應趕緊運轉,現有核一、核二與核三機組延役,且自2020年起每年新建一部核能機組至2025年,新建機組每部1.35GW。而其效益除了減碳外,尚加上國家能源安全度提升與促進經濟發展。

依據能源局統計,能源密集工業對我國實質GDP的貢獻只有2.33%,能源消費卻佔全國的35%與製造業的63%;而且電力對於這些產業並非主要能源。同時過去數月,政府通過中龍鋼鐵環評,又鼓勵六輕五期計畫,後續尚有更多待通過的高排放投資案件。政府若要推動核能發電以抑制碳排放,但卻不積極改造產業結構以抑制能源消耗,顯然是在企圖創造不節能卻減碳的新奇蹟!若招開全國能源會議只是為了打破非核家園的政治魔咒、推動不節能卻減碳的台灣,實在是一沒沒有必要的會議。貫徹改善產業結構、積極節能,才是我國因應全球經濟衰退下的適當策略。

※本文經作者同意後,轉載自《科學人2009年第86期4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