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散的毒瘤「洋垃圾」未除「土垃圾」來勢兇猛 | 環境資訊中心
中國新聞

擴散的毒瘤「洋垃圾」未除「土垃圾」來勢兇猛

2009年04月27日
摘錄自2009年4月22日大紀元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廣東省每年產生廢舊電器1200萬台。但電子垃圾處理相關監管缺失,各種小作坊開始四處擴散,留下巨大環境污染隱患。「洋垃圾」村貴嶼還處於生死存亡之際,「土垃圾」村卻在日益擴散,專家稱,一台電腦700多種化學材料,一半以上對人體有害,自己拆卸對身體及環境危害極大。

些電子垃圾的處理卻不容樂觀。省環保局污控處處長吳洪傑透露:「目前我省電子垃圾的流向基本處於監管真空狀態。」大量經過簡單物理拆解和分類後的電子垃圾進入了「地下處理工廠」,給環境帶來巨大污染隱患。

據不完全統計,雖然廣東從事廢舊物資拆解、加工、利用的企業有2000多家,但經常是處於「吃不飽」的狀況。而全省有各類大小廢舊物資回收站點3萬多個, 以及大街小巷的小販們,為數百萬的個體拆解戶提供了充裕的貨源。尤其是電子電器的回收以個人分散回收為主,以原始的焚燒、酸洗等手段處理,對環境的污染和 威脅越來越大。

如果能不污染環境,資源循環利用本是一件好事。可是,更多的毒瘤在不斷生成之際,而老毒瘤---汕頭市潮陽區貴嶼鎮--全國甚至是世界的電子垃圾集散地,因嚴重污染曾引起各方包括眾多美國媒體的關注,轉型問題並沒有解決。

在貴嶼,從事廢舊電子拆解的企業就有300多家,個體經營戶5500多戶,每家(戶)年均拆解量達200多噸。據貴嶼鎮委書記陳喜獅介紹,2008年貴嶼鎮廢舊電子電器及塑料的回收、拆解、加工行業創產值約22億元,佔全鎮工業總產值90%以上。貴嶼的發展可謂與電子垃圾息息相關。

但日益嚴重的污染,也讓貴嶼面臨生死存亡的威脅。一邊是垃圾的污染,一邊又是拆解行業巨額利潤的誘惑。為此,貴嶼人想到建立循環經濟發展體系,而重點當然是規範這些拆解行業。「期間我們經過七上北京,參加三次評審,終於在去年11月已獲原則通過,但迄今沒有收到正式批准文件。」陳喜獅說,這意味著,貴嶼建立循環經濟示範基地的計劃只能是「紙上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