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在擴充自己的適用範圍,從工業革命以後就積極發揮影響力,以經濟手段進行全球物品流動。各國產品行銷到五大洲和七大洋。當全球化進展漸漸壓迫到在地化經營,許多小地區開始反彈;同時,在地球暖化之後,發現全球化更大的危機。大量生產,產生大量消費,又產生大量垃圾。當永續觀點提出,人類開始檢討貧富不均,有些地方消費過賸,有些地方卻貧窮無力消費。全球性思考、草根性行動、企業社會責任、綠色消費,都是在提升人類的高度,朝向建構一個更能持久的家園。
強勢與弱勢是相對的。
在國與國之間,我們會分辨誰擁有優勢的談判空間,誰要推銷本國物品到另一個國家,很多經貿協定,其實不是那麼公平公正在保護弱勢國家,在談判的籌碼上,強弱立現。中華民國在1971年退出聯合國,在國際上我國是屬於弱勢的國家,國際公約我們無從參與。1972年聯合國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人類環境會議(The United Nation Conference on the Human Environment)並發表人類環境會議宣言。我們在國際會議參與不足,使得我們被孤立於環境議題之外,自成一格。直到1989年有關台灣漁民使用流刺網,引起美國抗議,其後1992年犀牛角事件遭到華盛頓公約組織討論制裁,美國動用培利修正條款對台灣進行制裁。台灣才真正開始重視國際環境公約及其變化的重要性。
回到台澎金馬這塊土地上,我們也看到強勢和弱勢的變化。
有勢力的企業、政府、政客,掌握比較優勢的資源。他們說話大聲,決策圈互相熟悉,容易相互影響,也產生包袱。他們掌握的資源較多,採取強勢手段,形成社會金字塔的少數。相對於資本家,絕大多數勞工人民還是屬於弱勢。相對於大規模的開發行動,短期之內,環境是弱勢的,但只要經過二、三十年,環境的反撲就會出現。弱勢者,是否都會處於弱勢?如果他們團結在一起,數量增多,弱勢也會扭轉局勢,翻轉決定。然而,如果強勢者能以充滿聰明的智慧,真心關懷弱勢,謀求人類和地球的福祉,那麼我們擁有的世界就不一樣了!
環境議題相對於經濟議題,她總是無法立即告訴你:環境的國民所得變化,或環境正負成長的指數。所以人們彷彿都無法立即感受到環境的變化。環境的議題在眾多議題裡是屬於弱勢的。台灣即使在政黨輪替之後,我們仍感受到環境議題的弱化,她仍處於非主流的思考,媒體的環保新聞減少,國人對環境的認知處於迷迷糊糊的情境。永續的格局大於環境的單一層面,擴大為社會、經濟、生態三個面向,就像金字塔的三個支撐點,支撐出頂端的永續發展目標。
全球化的危機
全球氣候變化議題吹入台灣。台灣感受到颱風年年進來台灣的頻率增高,氣候越來越熱,海平面增高。根據台灣大學全球變遷研究中心指出:台灣海平面每年平均上升速率2.51公釐,為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的1.4倍。台灣西南部地層下陷速率,則高達每年7.89公釐。台灣長期平均每年3.5個颱風侵台,但自2000年以來,每年平均7個,而且中度以上颱風有增加趨勢。台灣的經驗,驗證全球暖化的事實,我們同理可以瞭解北極熊即將失去牠們的棲地;我們也可以想像吐窪魯的總統心急如焚地拜託大家重視全球暖化的議題,因為他的國土即將淹沒在太平洋的海水中。
台灣能參加的國際會議不多,我們積極地想要向世人宣告台灣的努力訊息。但是從造成氣候暖化的重要元素-二氧化碳排放量,台灣2006年排放總量270.33百萬公噸,全球排名第22位。這樣的成績,看在人民的眼裡,非常難受,台灣實在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當政府要求全民一起來實施節能減碳時,台灣民眾配合度是很高的。2008年實施夏季節約用電,達到標準者可以有折扣優惠的電價,大家都拼命省電。台北地區民眾搭乘大眾運輸運具比例達到四成。然而,從能源消費得知:住宅部門只佔11.3%,絕大多數都是由工業部門所消費,高達51.7%。其次是運輸部門12.3%,服務業部門佔11.5%。要人民節約,不如要工業節約,效果應該更大!
台灣希望與世界同步來保護地球,使地球可以永遠成為最好的居住星球。台灣在永續發展都希望和世界同步,1992年組團參加巴西里約熱內盧的地球高峰會議,2002年再組團參加南非約翰尼斯堡的永續發展高峰會議。當台灣加入APEC之後,就發現APEC也在討論永續發展,可見永續發展已經成為各個議題的核心,全球已經採取各種不同的行動,來提升人類共同的目標。地球不是只有人類居住,讓地球擁有各種不同的生命,生物多樣性才能繽紛美麗我們的地球。
在地角色努力
人類的思想和行動會給地球帶來正面和負面的影響,我們都希望提升正面的力量,減少負面的成分。當我們在做決定時,我們要思想對全球的影響是什麼?有一些令人尊敬的思想家、企業經營者、民間人士、甚至政治人物,當他們提出宏觀的見解,而且落實在某些領域時,我們可以很深刻地體會他們的視野,正在提升人類的高度!
地球很大,要如何照顧呢?
「全球性思考,草根性行動」,這是我們努力擴展永續的基因,到各個角落紮根。台灣自從1990年由民間引進地球日活動,政府在1997年設置「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積極推動永續發展的工作,但她的腳步還是緩慢和遲疑的。一件決策是否永續?需要有人說真話。但誰來說真話?我想會說出真話的,仍然是從民間發聲!台灣非營利組織的聲音,在近二十年蓬勃發展,因為社會的不完美,社會上自主性的組織積極發聲,提出呼籲來照顧或思考更適當的策略和行動。
我們經常會將政府歸類為第一部門,營利企業是第二部門,非營利組織是第三部門。這三個部門要認知各自扮演的角色。政府的角色,是照顧全民的利益,維護人民生活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使社會處於公平、健康、舒適、安全的狀態。企業要牟取合理的利益,但應加入環境成本的考量,不能使企業賺大錢,其他的成本都要政府和人民負擔。非營利組織的角色,要站在倡議和監督的立場,使社會公平正義得以彰顯。這三個部門要思考的利益不但是這一代的利益,也要思考下一代的利益。聽說印地安人在做決定時,要思考對未來七代子孫的影響,我想這就是永續的思考吧!
婦女與永續發展
婦女佔人口的一半,任何決策和行動都應該有婦女的參與。
地球人口從1800年的10億人,到1900年的16億人,到現在65億人,人口數是節節高昇。但是從台灣的出生率來看,卻是漸漸下降的。有人說要鼓勵婦女多多生孩子,但是如果用生態的觀點來看,就會知道:當生物的棲息地遭受破壞,生物會漸漸消失。台灣的生育子女環境,已經遭受很大的威脅,身為女性,不願或不能生育小孩的比例日漸增高,這是一個警訊!
然而,當在地物種減少時,其他外來物種會移來生根。台灣是海島,有時看台灣人種的變化,就像一個生態系的變化。早期台灣原住民是不多的。唐山過台灣帶來很多男人,和本地人通婚;1949年從中國大陸又一批人移居台灣,人口增加到700萬人。現今台灣已有2300萬人,但最近台灣出生的新生兒中,其父或母是外籍配偶者,佔七分之一。可見,人為的移動,仍然在影響著台灣的人種生態。台灣應該更努力發展生物多樣化,擴大到種族多樣化、文化多樣化。
女性的角色不是只有傳宗接代,女性是很好的生活者,也是很好的溝通者和決策者。只要給女性機會,女性會努力表現自己的長處,貢獻社會。很多社區和社團的參與者是女性,有人說女性如果認為是OK的,那麼應該就沒問題。在永續發展的議題裡,女性積極努力發表自己的見解,並希望納入決策。有些國際會議裡也會規劃女性的主題,在今年八月份,在新加坡舉行的APAC會議中就有一個女性和永續發展的論壇 ,可見女性的意見受到很大的重視。
延伸1992年和2002年的永續會議,聯合國永續發展高峰會議將在2012年再度召開。我們將拿出何種成績和展望來面對2012年?現在我們就要開始檢視過去的努力到底夠不夠?我們的方向還要不要再調整?今天的論壇就有承先啟後的任務存在!
永續發展是一個目標,所有人都要朝向那個目標前進。生命之所以可貴,就是因為他是獨一無二的。生命多樣性,使得生活多采多姿。有能力者要去扶持弱勢,使每一個生命可以有尊嚴的活著。人類是消費者,也是貢獻者,我們應該貢獻能力,讓美好的理想不斷實踐,共同尊重生命、保護生態、提升品格、維持正義,讓生活、生態、生產能結合在一起,有心去改變,才能永續發展。
※ 本文發表於2009年6月9日永續發展國際論壇(2009 International Forum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