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埃及記:禮讚大神廟(三) | 環境資訊中心
世界遺產巡禮

入埃及記:禮讚大神廟(三)

1979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阿布辛貝至菲萊的努比亞遺跡

2009年06月12日
作者:許煥章

嘆為觀止的湖畔奇跡:阿布辛貝神廟群(Great Temple of Abu Simbel)
GPS:N22°20.228' E031°37.995'

阿布辛貝神廟位於亞斯文南方280公里的納瑟湖畔,是亞斯文地區最大最壯觀的紀念建築,包含拉姆西斯二世神廟與妮弗塔莉皇后神廟。原先是建在尼羅河畔島嶼上一處岩窟中,由於將被興建高壩所形成的納瑟湖淹沒,埃及政府透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協助宣傳,展開世界性的救援行動,才成功地把阿布辛貝神廟遷移到較原地高出60公尺的地方重建。

不可思議的搶救神廟行動

整座神廟的遷移工程是有史以來耗資最龐大的行動,不可思議的是,重建後的神廟幾乎與原來絲毫不差。由世界各國所提供的經濟與技術援助所組成的團隊,選擇納瑟湖畔比原先高出60公尺的島嶼,將它剷平,並整理成原先島嶼的形狀。再以區段切塊的方式,將神廟切割成一千多塊可以搬運的石塊,移至新的地點,重新加以組合。為了承擔重建神廟的重量,又以混凝土在神廟後構築一個高125公尺的大圓頂,支撐將近10萬噸的神廟。

這個偉大的工程,如同奇蹟般地將人力與科技發揮到極致,還原三千多年前的宏偉建築,也吸引每一位來到埃及旅人的目光。今天,絡繹不絕的旅客,或搭飛機,或乘船航經納瑟湖,或開車穿越沙漠,朝聖般地前來欣賞拉姆西斯二世曠世鉅作的殿堂。

沉沙內再現的偉大王者神殿:拉姆西斯二世神廟(Temple of Ramses II)
GPS:N22°20.228' E031°37.995'

拉姆西斯二世神殿曾經長時間埋藏於沉沙中,西元1813年被一個瑞士人發現其頂端部分,後來到了西元1817年,一位義大利旅行家終於從砂岩上找到了大門的入口,接著考古學家、旅人聞名而來,所有人無不驚艷於這白色阿布辛貝神殿的美麗動人,認為她是一座世上無可取代的獨特建築!

拉姆西斯二世大神殿入口;圖片來源:許煥章   神廟內中央大廳的八尊拉姆西斯二世雕像,整座大廳四壁與天花板以象形文字與浮雕裝飾;圖片來源:許煥章

西元前1275年,拉姆西斯二世在尼羅河西岸懸崖峭壁上,也就是現在的納瑟湖處,開鑿自己的大神殿,神殿正面以模仿塔門樣式鑿開崖面建成,雕有四座20公尺高的年輕拉姆西斯二世坐像,中央有個小入口直通神殿內部。進入神殿後是中央大廳,兩側各有四座模仿奧西利斯神姿態的拉姆西斯二世雕像,高約10公尺,站立在方形石柱前。整座大廳四壁裝飾著象形文字與浮雕,尤其大廳北面牆面,就是著名的「偉大戰役圖」(Great Battle Scene),生動地描述拉姆西斯二世與西台人的敘利亞之戰場面,是尼羅河谷地所發現最特殊的精細浮雕之一。浮雕的人物總數在1100人以上,包含埃及部隊行軍、肉搏戰、戰車軍團等畫面,甚至還生動的描繪戰俘逃亡的情景。

中央大廳後的前廳,雕刻著美麗的妮弗塔莉皇后。再往前就是深入山中55公尺的聖殿,裡面有四尊神祇的坐姿雕像,分別是太陽神瑞.哈拉克提(Ra-Harakhte)、孟斐斯的普塔神(Ptah)、底比斯的阿蒙瑞神及被神格化的拉姆西斯二世。每年的冬至和夏至這兩天,太陽光會從小入口直射進到聖殿,照耀在神像上,設計之精巧,令人嘆為觀止;現在神廟雖然經過遷移,仍舊保有這神奇的設計,只是精密度無法達到原來水準,由此可見古埃及高超的天文與建築成就。

古埃及國王寶座上的明珠:菲萊神廟(Temple of Philae)
GPS:N24°01.451' E032°53.049'

在遼闊而清澈的納瑟湖中,有一座非常美麗的神廟佇立在阿奇卡島(Agilka Island)上,它就是托勒密王朝時期所建,祭祀伊西斯神的菲萊神廟。神廟原本座落於亞斯文南方8公里的菲萊島(Philae Island)上,自從西元1902年開始修築亞斯文水壩,菲萊島便開始下沉於日益高漲的河水。到了西元1392年,水壩第三次加高,菲萊神廟大部分已沉入水底,使得後來的人只好搭著玻璃船去看水中的神殿,遊客甚至在柱廊間游泳。

從水底升起的女神聖殿

菲萊神廟;圖片來源:許煥章西元196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號召國際伸出援手,設法築堤並將水抽乾,然後把4萬5千多塊石頭拆解,和一百多根石柱全部移到一公里以外的阿奇卡島上重建。這項國際古蹟救援行動一共耗資3千萬美金,才使得菲萊神廟得以重見天日,再度成為觀光客心中難忘的美麗景點。

菲萊神廟建於西元前第四世紀的托勒密王朝,有「古埃及國王寶座上的明珠」之稱,是當時崇拜伊西斯女神的中心,旁邊還有許多小神殿、神龕,整座神廟建得十分典雅細緻。各地的朝聖者慕名前來求醫治病者甚多,甚至,在埃及北方改信基督教後,前來朝聖的信徒依然絡繹不絕。

愛與音樂女神的人間殿堂

登上位於島上西南方的碼頭,首先遇見的建築是第三十王朝的奈克塔內博一世柱廊(Pavillion of Nectanebo I);雕有哈托爾女神頭像的14根列柱以矩形排列,完成於西元前四世紀,是菲萊神廟建築群中最古老的遺跡。再往前行,就是寬廣開闊的通道,右方的柱廊明顯地並未完工,左方柱廊的32根列柱和其後方的短牆則有完整的浮雕裝飾,而每一根柱頭的樣式居然造形各異,十分特別。

伊西斯女神的造型,這是西元前1360年的壁畫;圖片來源:Wiki伊西斯神殿在菲萊神廟建築群的中間,走過柱廊庭院就到達第一塔門,厚實的雙塔塔門高18公尺,寬45.5公尺;進入庭院旁邊就是伊西斯神生下赫魯斯的誕生室,周圍則是法老們祭拜赫魯斯神的地方。第二塔門高22公尺,寬32公尺,步上幾個階梯就進入多柱聽,10根圓柱以古埃及傳統裝飾打造;西元六世紀,這裡曾被改為科普特教會,並且留下十字架雕刻的痕跡。

多柱廳後方的前廳西邊有一個至聖所,是伊西斯神哭弔丈夫奧西利斯的地方,壁上還有浮雕和文字的描述。它的旁邊就是著名哈德連拱門(Arch of Hadrian),一座裝飾風格與埃及傳統迥異的堡壘式建築。前廳後方有12間小房間,是祭祀伊西斯神的聖殿所在。

菲萊神廟一旁的圖拉真(Trajan)亭台,亭台中有14根精緻的柱子,歷經2千年仍保存相當完整;圖片來源:許煥章在伊西斯神殿右側,瀕臨河邊的是另一座耀眼建築,是羅馬皇帝圖拉真所建的列柱庭臺,獻給伊西斯、奧西利斯與赫魯斯神。整座菲萊神廟,融合了古埃及、希臘、羅馬等風格建成,經過湖水洗禮後,更顯現出它典雅精緻的外觀,只是最初發現時,充滿亮麗的藍、紅、黃、綠等彩繪已經不復存在。

※ 本文為世界遺產協會「人類文明講座」講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