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2年7月1日起所實施的限制使用塑膠袋政策,以及限制免洗餐具的政策,可說是台灣近年來影響民眾最大的環境政策。
民間對此雖有正反兩面的意見,但在塑膠袋使用減量以及改變隨意消耗塑膠袋的行為仍受到多數的肯定。許多人質疑此舉將造成紙製餐具與紙袋大發利市,對垃圾減量的效果不大。但是更多的環保人士認為,如同先前騎機車戴安全帽一般,透過政策來改變民眾隨意浪費塑膠袋的習慣,將比單純的宣導更為有效,是一項非常值得支持的政策。
為此,環保署2003年6月27日公佈了一份檢討報告,指出半年來購物用塑膠袋的數量減少約80%,相當於22億個塑膠袋;若扣除改用紙袋的部份,整體購物袋的使用量則減少了73%。塑膠或保麗龍免洗餐具的數量減少96%,扣除改用紙製餐具則只減少27%。前環保署長郝龍斌認為,限塑的政策已達到塑膠垃圾減量和改變民眾用過即丟的習慣,可說是台灣的「環保奇蹟」。此外,限塑政策為商家每年額外增加了2~4億元的收入,更是讓許多便利商店發了一筆意外之財。
但是,新上任的環保署張祖恩署長一上台,雖然一再強調限塑的政策不變,但卻考慮放寬塑膠袋厚度的限制,再度引發風波。因為,許多塑膠業者在環署一再強調政策絕不改變、絕不退讓下,早已迫於無奈而改換新的機器設備,風聞限塑政策可能放寬的消息之後,不但不領情,反而準備控告環署要求國賠。更令人意外的是,因限塑而獲利的紙袋業者,反而帶頭請願,要求環保署進一步限用紙袋。紙袋業者表示與其因為放寬限塑政策而蒙受損失,不如比照辦理,規定消費者也要付費購買紙袋。這方面,可說是展現了業者的智慧,也為限塑的爭議找到新的出路。
不論是限塑或限紙,倒楣的都是消費者,在「使用者付費」及「環保」的魔咒下,似乎也沒多大的選擇?但是,藉此養成節約資源的習慣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只是,超商們無端多出數億元的收入,是否願意接受「專款專用」的原則,投入環境保護的工作,可就有待進一步觀察了。